莞邑人物周刊|何超群:爆款男主是如何炼成的

南方+ 记者

开栏语

人物即时代,故事即情怀。南方+东莞频道推出《莞邑人物周刊》。这是一档由南方报业东莞分社精心策划和打造的栏目,每周,我们将深入挖掘东莞这座城市中独具特色的人物故事,带领读者感受不同人物身上的执着与热爱。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一起走进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东莞,一起聆听这里的人物故事,一起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与脉搏。

一把纸扇、一张书桌、一间办公室,何超群用这“三板斧”打造出了爆款栏目。

今年1月,音乐文学刊物《词刊》开年第一期发表了何超群个人栏目——红色经典歌曲歌词赏析的讲稿《感恩之心如朝阳喷薄》,肯定了他的专业水平。

目前,红色经典歌曲歌词赏析已经收获近70万流量,深受业界与东莞教师群体的喜爱 ,何超群无疑是这档栏目的“大男主”。

何超群。

何超群。

时间来到2022年国庆节。东莞市文化馆视频号推出首期红色经典歌曲歌词赏析,赏析的曲目是《我的祖国》。

5分30秒的视频里,何超群坐在屏幕前,像老师上课一般娓娓道来。歌词的审美思想仿佛穿过手机,蹚过历史的洪流,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节目之外,作为东莞市文化馆副馆长的他,坚守本职工作,致力于非遗保护传承、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既是文化馆里的“先行者”,也是群文人的“大兄长”。

爆款节目“大男主”

何超群的案头小山似的书籍已被各种读书标签插得色彩缤纷。在这摞摞书籍的陪伴下,他致力于红色经典歌曲的研究,挖掘歌曲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分析其审美特色。

热泪盈眶,这是许多人听完首期红色经典歌曲歌词赏析的状态。一位网友留言道:“听了何超群主讲《上甘岭》电影拍摄简介过程,讲得好,讲得很生动很感人,我听得泪水难止。”

网友在何超群的栏目下留言。

网友在何超群的栏目下留言。

不仅观众“叫好又叫座”,何超群的红色经典歌曲歌词赏析课还在全国的文化馆界获得了好口碑。文旅部的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举办理论研讨会上,中心副主任罗云川重点推介了这个项目,认为这是文化馆人创建个人数字化公共文化品牌的成功尝试,值得推广。要知道,在此之前,没有一个文化馆人做过这样的尝试。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是何超群“开这门课”的初衷。在他看来,不少红歌的美学资源来自民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歌构成了红歌多样化的审美风格,是我国音乐文化的瑰宝。

开课的想法得到了馆内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唯一的问题是在东莞找不到相关的老师来担任主讲。”何超群想了想,说:“没有老师,我自己上。”

栏目推出后,何超群的朋友向他分享感悟、提意见。

栏目推出后,何超群的朋友向他分享感悟、提意见。

说做就做。何超群回到办公桌前,找来了2019年中宣部推荐的100首经典爱国歌曲,一个月后他拿出了10个视频脚本,与拍摄团队沟通拍摄计划后,视频顺利制作完成并推出了。

在每期数分钟的视频背后,何超群常常为了找到合适的评论角度,焦虑不安,绞尽脑汁。“要评就要评得跟别人不一样,如果重复别的说法还有什么意思。”例如耳熟能详的曲目《南泥湾》,他琢磨了7个月,才找到了突破口,写出令自己满意的脚本。

何超群。

何超群。

作为一名诗人,何超群更擅长从诗歌的角度来赏析红歌。他认为,民歌永远是诗歌艺术创新发展的源泉。当一个时代的诗歌艺术,发展至“瓶颈”,诗人们无一例外地转向民歌,从中吸取突破“瓶颈”的营养和能量。

创新也迎来了收获,截至目前,何超群主讲的红色经典歌曲歌词赏析共推出了四季、40期,点击量近70万。

文化培训不能只辐射场馆周围的群众,何超群说:“我们希望数字化课程能服务更多市民,让那些不方便来到文化馆的人也能一起上课。”他透露未来还将在线上以经典流行歌曲歌词赏析为内容推出相关课程。

非遗传承“先行者”

红色经典歌曲歌词赏析并不是何超群第一次大胆尝试,这位已经56岁的群文工作者,一直都是文化馆里的“先行者”与“开拓者”。

何超群与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乌丙安。

何超群与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乌丙安。

2005年9月2日,当时担任馆办公室材料员的何超群接到了一个难以忘怀的任务——3天内,要完成东莞首个省级非遗樟木头麒麟舞的申报工作,包括申报书、证明材料、20分钟申报项目电视专题片。

接到任务当天,何超群赶到樟木头,6点钟左右,他住进樟木头文广中心的招待所。两小时后,相关人员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讨论已经写好的电视专题片脚本。

会议上,大家都觉得脚本不够完善,但时间仓促不敢大改,何超群坚持推倒重来,并保证自己能够在第二天一早出一个新的脚本。

等到何超群拿到电脑开始写新脚本时,他清楚地记得时间是晚上11点15分。“由于麒麟舞每一个环节都要讲得清清楚楚,有麒麟舞教头之称的陈海清一边做动作,我一边写。”9月3日早上8点钟,最后一个字落地,何超群才感到倦意袭来,眼睛发涩。

何超群出席非遗文创产品交流活动。

何超群出席非遗文创产品交流活动。

20分钟镜头,必须备足10个小时素材,何超群全程跟进,等视频全部剪辑、修改结束,已经是9月5日早晨7点,至此,他已经工作了三天三夜。拨云见日,这个专题片得到评委们一致好评,樟木头麒麟舞成为东莞第一个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不仅助力完成首个省级非遗的申报工作,何超群还创新打造“非遗小姐姐”IP,让东莞非遗在线上传播得更远 。

时间来到2020年,疫情的到来让线下活动按下暂停键,何超群迅速反应必须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线上,打造一个年轻化的非遗品牌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想法。

于是,何超群开始物色人选,他发现当时的“非遗小姐姐”谢嘉怡在部门内一直没找到自身定位,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再加上她形象好、对本土文化有了解,还会说东莞话,何超群很快就决定是她了。

“非遗小姐姐”一经推出便在学界引起广泛讨论,为非遗的活化与年轻化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也收获了很多粉丝。“现在和‘非遗小姐姐’出门参加活动,经常有粉丝认出她!”何超群提到。

非遗小姐姐(图右)走进非遗展厅,线上介绍非遗。

非遗小姐姐(图右)走进非遗展厅,线上介绍非遗。

“非遗小姐姐”“非遗进校园”“粤港澳非遗墟市”“非遗文创大赛”……何超群总能玩出新花样让东莞非遗出圈出彩,“我们要促进东莞非遗两个转变,一是现代转变,二是产业转变。”他说。

群文人的“大兄长”

初见何超群,难免会觉得有些严肃——黑框眼镜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似乎时刻在审视着周围,立领Polo衫是他的半永久“皮肤”。但交谈几句,严肃的“滤镜”就会被打破,平易近人和幽默风趣的特质便显露无遗。

“我就是一介穷酸书生。”何超群打趣自己的时候笑得比旁人还要开心,说到馆员对自己的印象,他自信地回答:“我觉得我还是很好相处的。”

2005年,何超群参加石排镇的“康王宝诞”活动。

2005年,何超群参加石排镇的“康王宝诞”活动。

实际上,何超群很像一个带领群文工作者的“大兄长”。

和这位“兄长”相处起来,多少是有点压力的,这种压力更多地来自何超群对工作的高要求,尤其体现在对文字的严谨把关上。多年来,他担任文化馆“笔杆子”的角色,新年贺词、申报材料、重要稿件大多由他主笔,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也是常事。

进入文化馆之前,何超群曾做过中学语文老师,多年的执教经历让他对文字有着敏锐的“嗅觉”,大到语法错误,小到标点问题,都逃不过他的法眼,“抠细节”的审核力度常常让同事“汗流浃背”。

何超群。

何超群。

“何馆看完就没问题了”“最后一道难关就是何馆”将稿件送进何超群办公室前,都是忧虑重重的;“何馆那里一遍过了”通过“检验”后,都是欣喜万分的,这是很多同事的真实感受。

工作上虽然要求很高,但何超群从不缺乏耐心。拿到同事写的稿件,他总是先夸再提意见,“相比批评,大家肯定更愿意听鼓励和夸奖。”说到这里,他言语中尽显对年轻人的理解,“很多人原来也不是干文字工作的,需要时间慢慢进步和积累。”

何超群这位“兄长”还十分开明,“我不强求他们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愿来写稿,我充分尊重年轻人的想法。”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他很少说“你要听我的”,而是选择给出一个建议,让对方再想想。

今年,是何超群进入文化馆的第20个年头,每天“想点子”“拿主意”已经占满了他的时间,但对于未来,他还有很多梦想:投身于东莞市文化馆的文艺创作中,把东莞群众文艺创作再推向新高度,提升数字文化馆建设品质,实现平台、内容、传播和生产的全链条服务,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让高质量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

【采写】南方+记者 章倩倩 薛屏

【摄影】南方+记者 龚名扬(部分受访者供图)

【策划】靳延明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