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学院党委书记方迎生:春日开局启新篇,凝心聚力促发展

南方+ 记者

2月18日是农历新春第一个工作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促进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

“春日开局启新篇,凝心聚力促发展。龙年第一个工作日,全省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对各方面工作再部署、再动员,吹响了催人奋进的号角。”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方迎生说。

近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方迎生,看学校如何锚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院校目标,凝心聚力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力量。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近年来,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什么成效?

方迎生总的来说,学校近年来在体制机制改革、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综合水平和办学质量明显提升。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先后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目前,学校已成功入选广东省省域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单位,获评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竞争力第一梯度A+类学校、“国家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试点院校”、“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标杆学校”、“广东省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高职院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工信部第一批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工信部“重点领域产业人才基地”、全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广东省乡村休闲产业发展智库咨询机构等,是韶关市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这些综合成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方迎生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党的建设更加坚强有力。学校现有一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全省高校党建样板支部”以及全省教育系统“三型”党支部,基层党组织建设日渐夯实。近五年全校共有1000多名在校大学生光荣参军入伍,学校连续三年荣获广东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并获认“广东省国防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大思政”育人工作多次获上级表扬肯定。

二是内涵建设成果更加显著。学校聚焦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紧紧围绕广东省“双十战略”产业集群和韶关市“3+3”产业集群,着眼内涵建设质量提升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获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子商务、大数据技术、数控技术4个广东省高水平专业群;成立了广东省首家农村电商产业学院,服务粤北乡村振兴;成立信息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科研团队主导和参与制定23项国家、行业标准,助推宝武集团等钢铁企业绿色发展,与华为再度携手合作,获评为全国首批示范引领的10个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单位之一。成立粤北大数据产业学院,对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广东唯一国家枢纽节点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项目,服务“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成立新材料先进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校行企研100余家会员单位产教资源,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创新强校工程”考核一年一个台阶,由2018年B类第13名、2019年B类第7名、2020年A类第18名、2021年A类第17名到2023年A类第8名,学校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三是体制机制改革更加深入。近年来,学校党委聚焦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步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高依法治校水平,探索联合办学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纵深推进人事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完善校院两级分配制度,实施学校二级部门绩效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梳理规范学校现有制度300余项,形成了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制约的完备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体系,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教职员工,凝聚起学校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强大力量。

四是师资队伍建设更加优化。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强师工程”,实现了学校博士从“0”到60余人的增长,高级职称人员从70余人增长到近200人,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达400余人;2023年,设立引进领军学者的“北江学者”系列岗位首批成功引进3名,至此基本建成一个基础厚实、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金字塔式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同时,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楷模,先后获评全国优秀教师2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广东省三八红旗手2人,南粤优秀教师7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广东省技术能手6人,广东省三八红旗集体1个,广东省三八红旗工作室1个,广东省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2人,享受韶关市政府特殊津贴人才3人,“韶关工匠”3人,韶关市三八红旗手3人,韶关市技术能手9人,韶关市职工技术创新能手2人,省市各类专家库成员100余名,人才集聚效应逐步形成。

学校金字塔式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五是校园校区建设更有成效。近年来,学校实现了从“1个校区且基建冻结”到“3个校区全面开建”的历史性跨越。2022年9月学校取得浈江校区土地权属,2023年1月曲江校区基建解冻,历史性破解了制约学校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初步形成了曲江校区、浈江校区“一体两翼、协调发展”新格局;同时,学校积极争取省市政府支持,2023年12月正式将韶关健康职业学院土地及建筑划转学校办学,现正逐步迈向“一体三翼、协调发展”的新征程。此外,学校还投入2亿多元用于学生宿舍、食堂改造、房屋加固维修、电力扩容、智慧校园建设及校园环境提升等方面,校园环境大为改观,学校获评“广东省绿色学校”称号,校园校区建设迈上历史新台阶。

六是平安校园建设更加完善。近年来,学校党委统筹落实重大节庆日、敏感节点和重要时点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大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2022年,耗资900多万元在全校范围建成视频监控网络,构建起全校安全“一张网”,进一步拧紧校园安全稳定的“阀门”。疫情三年,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两不误,注重加强与属地的联防联控和精准防控,实现了校园新冠疫情病例“零发生”,有效维护了校园安全稳定。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现在正是开局起步谋未来,聚精会神抓落实的好时节,学校将如何继续锚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院校目标,脚踏实地、凝心聚力服务高质量发展?

方迎生高标准推进人才引育培用,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学校将持续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依托博士工作站建设,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外引内培工作,广泛吸纳集聚博士、博士后人才,充分发挥博士工作站的辐射带动作用,有效培养学科领军人才、构建学科专业团队、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创造引人育人的良好氛围,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进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不断推进科研创新技术性突破、育人事业持续性发展,加强创新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不断充实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蓄水池”,打造粤北地区高端人才高地,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学校将不断发挥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发展功能,匹配新型生产关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针对不同类别技术技能人才实施差异化培养,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工学结合模式培育人才。围绕新材料先进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韶关市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不断激发“农村电商产业学院”“信息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粤北大数据产业学院”和“中德国际智能控制产业学院”以及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的智慧和力量,支持共同体内企业、科研机构与院校面向行业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加强劳模(名师)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持续发挥绿色与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作用,紧密对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锻造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顺应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时代潮流,凝聚数字化创造力。学校将依托入选国家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试点院校和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标杆学校建设单位的契机,在数字化改革的跑道上全速“竞跑”,以构建数字化党建体系为引领,以更名工作为抓手,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再造管理与服务流程,推动校园内平台互联、资源共享、数据互通。同时加强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紧密对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要求,聚焦学校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专业建设,着重考虑适应产业、行业、企业数字化发展的课程体系的开发,对接韶关市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积极匹配职业教育资源,为大数据产业造就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适应数字化升级转型需求,学校还将持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数字化领导力培养与提升,致力打造一支有数字思维、数字认知、数字技能的干部和师资队伍,为高质量发展贡献数字力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将以“追风赶月莫停留”的气势,奋力书写“扬帆沧海迎激浪”的进取篇章,用苦干实干、脚踏实地之态奔赴“下一场山海”,交出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答卷。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黄秋萍

编辑 李明秀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