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知识局|鹤城客家花炮会,绵延近300年的情感纽带

南方+ 记者

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家。”这是客家人的一句古话。

在江门鹤山市,有一个客家人聚居最多的城镇——鹤城镇,这里有一项客家人代代相传的重要传统习俗——客家花炮会,该活动从每年正月十五开始,在各大村落依次举行,直至三月初三水浪村的北帝庙会后,才缓缓落下帷幕。

鹤城客家花炮会。

鹤城客家花炮会也是当地客家人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每年都会吸引当地百姓、海内外乡亲欢聚一堂,共庆新春,共话乡情,以乡情带动乡亲共建共享美丽家乡。

2017年,鹤城客家花炮会入选鹤山市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源起:随“客”迁入,历代传承

要了解鹤城客家花炮会的历史,首先要回溯客家人迁居鹤山的历史。

据《鹤山客家史》记载,客家人迁到鹤山大约始于清朝康熙中期(康熙三十五年起),主要是从当时粤东的惠州府和潮州府属下各县先后迁入。鹤山建县之前和建县初期,曾出现过两次移民高潮。

《鹤山客家史》指出,虽然在鹤山建县之前就已经有客家人迁入,但客家人迁入的高潮却是在1732年前后。当时,首任县令黄大鹏为了充实人口、加速开发,出告示招收外地人来县垦荒,并给出新移民各种优惠政策。于是,粤东的客家人纷纷而至。

1732年,粤东客家人陈子亭、杨子汉、吕子良、谢子耕、黄子成率先来到鹤山。他们有的带着妻儿,有的带着族人,来到鹤城、址山、宅梧等地定居。史料记载:“惠潮来民,褓至如市,禾锄立庭际,求耕荒地。”

鹤城五子园。鹤城镇供图

鹤城镇为了纪念最早来到鹤山的客家人,曾修建了一座“五子园”,正是为了纪念这段近三百年的历史。相关研究指出,“五子”只是代表,此后60余年间,实际来到鹤山的客家人已达60余姓。

鹤城客家花炮会也源于此一时期。史料指出,康熙年间,客家人钟氏三兄弟带领族人移居到现小官田属地、坑尾村属地等地开村立户,建立了樟树下、作求等村落。为了纪念建村,护佑一方平安,当地百姓合建开村祖庙,恭请“关帝”入驻,并于每年正月十六举行花炮会供拜,至今近300年历史。

小官田村关帝庙。

欢聚:共庆新春,共话乡情

在鹤城镇,比较有名的是小官田花炮会和城西刘三姐花炮会。

其中,小官田花炮会是目前鹤城镇最大型的花炮会。相传,鹤山建县首任县令黄大鹏每年都率本府官员到小官田关帝祖庙进行拜祭。

城西刘三姐花炮会也有200多年历史,鹤城镇城西村委会下辖的16条客家村及鹤城村委会西门村、龙口镇客家村等每逢正月十九都会举办刘三姐花炮会。

鹤城客家花炮会习俗历代传承。

同时,鹤城五星、禾谷、万和等客家村,分别供奉天后娘娘、社稷爷、皇佛爷、大王爷、江口爷、洪圣爷等神灵,每年均会举办各具特色的花炮会。

花炮会流传至今,每年都会吸引当地百姓、海内外乡亲热情参与。传统花炮会主要有祭拜、接炮、还炮、抢炮等流程仪式,具有祈福、年庆、聚会、联谊等寓意。活动当天,全村男女老少、海内外乡亲欢聚一堂,共庆新春,共话乡情,祈愿风调雨顺,人兴财旺,家庭幸福,福寿绵长。

鹤城客家花炮会持续时间长,活动形式丰富,各村供奉的神灵不同,还会融入本村特色,使得鹤城客家花炮会更加异彩纷呈。

客家花炮会场面盛大,热闹非凡。凌伟新 摄

例如,中部的城西村委会下辖的浅塘村等16条客家村及龙口客家村举办的“刘三姐花炮会”融合了客家山歌、客家舞蹈等客家传统文化元素。

北部的坪山水心洞村、坪山红村、万和新村排村花炮会有会师的习俗,村与村之间坚持“你来我往”的传统,互相发请帖,邀请其他村前来参与抢花炮,促进村与村之间的互动交流。

花炮头。

南部的南星五育联队、南星茅坪村花炮会侧重彩头、注重彩礼,通过举办农民传统节庆活动,如“抛鹅”“烧鞭炮”、抽奖等,把节日礼品送给村民,寓意让村民把福气领回家。

纽带:凝聚人心,和睦邻里

鹤城各村花炮会举行的时间、地点不同,流程仪式大致相同,以小官田村花炮会为例,每年正月十六上午,各村乡民首先集中到村中祖祠前,摆放烧猪、酒、香烛等祭品,向天地拜祭,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祈佑幸福安康。

乡民拜祭天地后,由各村负责人带领,乡民挑着盒箩,舞动醒狮,步行到供奉花炮头的村民家中,接收去年抢到的花炮头,将其接回祖祠让乡民拜祭祈福,然后将花炮头及关帝画像花牌摆放在神龛里,准备送到关帝祖庙进行还炮。

还炮仪式保留了浓厚的客家文化特色。

仪式开始,各村还炮队伍由一面大铜锣走在前头开路,名为“鸣锣开路”,乡民扛着各式旗幡跟随;旗幡之后是由未婚男丁抬着摆有供品的供桌;紧接着是抬着供奉花炮头、关帝画像花牌的神龛。

最具特色的是多名村妇头戴统一的草帽、腰系统一的围裙,各挑着当地村民称之为“箩箧”的盒箩,箩箧内装有橘子、甘蔗、鸡、肉、年糕、茨菇、油灯等年货制品,每个箩箧外面还要摆上一棵生蒜,意为“好合算”“易打算”。

还炮仪式。

还花炮队伍浩浩荡荡,旗幡招展,经过各村各家门口时,家家都热烈欢迎。

到达小官田后,乡民抬着供桌、祭品、神龛,挑着盒箩进入祖庙内,摆放好各种祭品按各村的传统进行祈福拜祭。拜祭后,将花炮头及关帝画像花牌送回小官田关帝祖庙,等候重新抽签确定新一年的炮位。这时,龙腾狮舞,人们从四面八方拥进祖庙前的小广场,锣鼓喧天,还炮仪式进入高潮。

最激动人心要数最后的抢炮仪式。当天下午,由各村派出代表集中到小官田关帝祖庙,由尊长在16张红色小纸片上写上炮位的号码,然后由各村代表进行抽签,确定新一年的花炮排位,夺得头炮即预示赢得一年的好运气,所以各村均摩拳擦掌,志在必得。

最初的花炮,是一个铁制的炮弹,共设16个花炮,按头炮、二炮、三炮等顺序依次放炮、抢炮,抢得头炮的人即“炮主”(俗称“抢炮头”),是最幸运的人,全村人都要锣鼓欢送。

现如今,出于安全文明考虑,避免抢花炮时发生争吵,小官田、城西等地的花炮会已逐渐演变成通过竞投与抽签的形式进行,“炮主”会得到一个花炮头和一幅神灵的画像花牌,上面注明第几炮,由各村接回村中供奉。仪式虽然没有以往激烈,但多了文明和谐,仍然有很大吸引力。

鹤城镇是鹤山客家人聚居最多的城镇。鹤城镇供图。

鹤山市非保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鹤城客家花炮会弘扬鹤城客家人的民俗传统文化,传承了本族群的内在精神品质,以聚庆凝聚人心、和睦邻里,以乡情带动乡亲支持家乡建设,以庙市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在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晓星.鹤山春秋[M].花城出版社,2014.

[2]鹤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鹤山县志[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3]鹤山市文化馆编.鹤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中国华侨出版社,2021.

【采写】南方+记者 任龙

【图片】欧蕊荣(署名除外)

编辑 梁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