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高凉菜”第一季之鸡】鸡开始走下神坛,端上餐桌,飞进寻常百姓家

茂名史志
+订阅

中国人养鸡技术强,但也不是一开始就能花式吃鸡的哦,吃鸡的自由是什么时候实现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原鸡被驯养后,最初的作用是为了祭祀和计时,西周时设立的“鸡人”就是辅治掌管祭祀所用的鸡和报晓事宜。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吃鸡的权力得到解放,鸡开始走下神坛,端上餐桌,但那时的鸡都是放养,肉少、长得慢、产量低,价格贵,能吃上鸡的人还是少数。鸡肉走进寻常百姓家是在汉朝开始。

汉代大儒刘向写过一位“祝鸡翁”的养鸡大师。祝鸡翁一家祖孙几代住在洛阳北邙山下,以养鸡为业,靠卖肉鸡和鸡蛋致富。祝鸡翁养鸡千余只,每一只都取名字,并在树上为其筑巢,他们家的鸡“暮栖树上,昼放散之,欲引呼名,即种别而至”。可见,鸡在当时已经成为了商品。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养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养鸡成本降低,吃鸡开始普遍化。唐代孟浩然的“古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宋朝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可看出以鸡肉待客是常事。

到了清朝,一本记载了数十种吃鸡做法的吃鸡攻略《红楼梦》的诞生引发了全民吃鸡热。传说中的中国四大名鸡包括一些以鸡为主材的八大菜系,大都是清朝时期发展起来的,随后不断完善发展,从此中国人开始“花式”吃鸡:口水鸡、白斩鸡、盐焗鸡、大盘鸡、宫保鸡、叫花鸡……各地根据自身的风俗特色,创造出了风味各异的鸡肉美食。

爱吃鸡,尤以广东人为最。根据国家农业科创中心数据统计,广东人每年消耗8亿只鸡。网友调侃说,“没有一只鸡可以活着离开广东”。

吃鸡已经刻入了广东人的DNA,日常用语就有很多体现,粤语中衍生出如“小学鸡”“落汤鸡”“吹鸡”“静静鸡”“三脚鸡”等有趣用法。

吃鸡和经济走在全国前列的广东人一向对吃鸡极其讲究,一口下去能判断出“公鸡母鸡”“老鸡嫩鸡”“够不够火候”“新不新鲜”,自然在鸡的选择上也是优中选优。广东名鸡榜上有名的有清远走地鸡、惠州胡须鸡、茂名怀乡鸡、肇庆杏花鸡、中山沙栏鸡、江村凤山鸡等。

信宜怀乡鸡

在茂名,家庭圈养和企业大规模养殖的品种基本是信宜怀乡鸡。怀乡鸡脚黄、嘴黄、毛黄,又称怀乡三黄鸡,具有骨脆、肉嫩、味香、肥瘦适中等特点。2007年,信宜怀乡鸡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原产地证明商标。2013年,信宜怀乡鸡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图片和文字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下期,我们来谈谈鸡除了被食用还有哪些高光时刻。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