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会长:“韶关白茶”“杏仁香红茶”已成为创新名茶

南方+ 记者

2月18日,原广东省供销社副主任、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会长陈栋以《做优做强韶关茶产业  推动韶关高质量发展》为题,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韶关市第一分会场上作为专家代表发言。

陈栋表示,韶关自古就是南岭通往中原的门户,是广东茶文化的两大起源中心之一,产茶历史悠久,茶树资源丰富。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成立专班,制定出台扶持政策,“韶关白茶”“杏仁香红茶”已经成为广东乃至世界创新名茶的新秀。推进韶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具有独特的生态、品种、文化优势,而且具备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

根据韶关茶叶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产品特色和竞争优势,韶关茶叶的主导产品,陈栋建议定位为以“兰香白茶”“药香(杏仁香、肉桂香)红茶”为主,特种绿茶和养生茶为辅,大力发展覆盖仁化、乐昌、乳源等县(市)的“兰香白茶”产业,覆盖曲江、仁化、南雄、武江等县(市、区)的“杏仁香红茶”“肉桂香红茶”“玫瑰香红茶”产业,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涵盖翁源、始兴、乐昌、乳源和新丰等县(市、区)的特种茶绿茶、健康养生茶特色产品。

“要制订好产业落地规划。规划的制定必须体现‘突出优势、合理布局,科技赋能、生态优质,茶旅融合、品牌驱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基本思路,对以上三大主导产品的茶园、茶厂、商贸和茶旅体验等必须的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做出合理安排。”陈栋表示,要按照全产链协调发展的要求,对种植基地、茶叶初加工厂、精加工厂、深加工厂和茶叶流通、消费、体验场馆等进行一体化规划,同时围绕“50万亩、100亿元”的总体目标,对各县区茶产业的发展指标作出进度安排。

针对茶叶品种问题,陈栋认为首先要加快新品种繁育推广。经过10多年的研发,韶关市已经选育了一批兰花香、杏仁香、肉桂香、玫瑰香、木脂香和中药香等具有特色基因香味的茶树新品系,以其鲜叶为原料研发出的创新名茶,比如“兰香白茶”“杏仁香红茶”“肉桂香红茶”,香味识别度高、香味品质高贵,在中外名优茶评比中屡获殊荣,深受消费者喜爱,应当申请专利保护,并加快建设育苗工厂,迅速推广种植,以此作为韶关市未来50万亩新质茶园的主导品种。其次要严格把控新茶园建设的质量水平。要按照“茶-草(药)-林-路-湖(水)-景”协调共生、生态美丽、智慧控服的理念,高标准规划建设新一代茶旅融合和生产基地;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景则景、宜厂则厂,突出整合新品种、新科技、新产品、新美学等要素布局,以此作为韶关茶产业的新质生产力,驱动建设现代新质茶园。

目前,韶关茶产业结构雷同,主要集中在种植和初加工环节分散生产、就地销售、尚不能做大走远,主要症结在于缺乏大中型精制茶厂和深加工企业的引领带动。对此,陈栋提出,要出台优惠政策,集中力量支持每县(市、区)建设1~3家大中型茶叶精加工品牌企业,以解决千家万户茶农和初加工厂毛茶品质标准不一以及不能适应电商和新茶饮产业对茶叶原料大批量采购的新需求,打造“韶关白茶”“韶关红茶”品牌;培育或引进1~2家国内外食品、制药集团来韶关创办大型茶叶深加工企业,利用夏茶、低档毛茶和本地农产品为原料,开发新食品、新饮料,以扩大产品线、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支撑百亿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此外,陈栋建议市和各县(市、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班,在产业落地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加强领导、服务和监管,既要监督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又要深入基层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作用,利用机场、高铁、国道、景区等重要视点位置,加大韶关茶产业历史文化、产品价值、产品标准、企业品牌和公共品牌的宣传力度;组织编辑、创作、发行《中国茶全书•韶关卷》等茶叶史志和文艺作品;每年组织举办“韶关白茶”“韶关红茶”“六祖与茶”等大型茶事主题活动,扩大韶关茶叶公共品牌的影响力;邀请省内外制茶大师,加强对传统制茶工艺传承人、职业制茶师、评茶师、茶艺师、电子商务营销师和职业经理人的技能提升培训,培育一千名著名个人IP,促进茶叶线上线下宣传与销售;组织茶农、茶企参加省内外茶业博览会,为企业搭建更多、更好的宣传展示平台,鼓励茶企开拓国际市场。

南方+记者 范永敬

编辑 阙紫晴 童慧
校对 钟惠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