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保留着大量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原古典文化遗存,尤其突出的民俗之一就是传统的祭祀文化。
潮汕地区,从大年三十到正月有各种祭祀活动,催生出种类繁多的祭品。除了鸡鸭鹅、鱼虾蟹、甜品、水果等食物,最能体现潮汕特有文化的祭品要属这独特的“粿”了,形成特有的“粿文化”景观。
“粿”,《康熙字典》释为:米食也。但是潮汕“粿”的概念可远不止“米食”这么简单。首先,粿的原料除了米,还有面、薯粉等,其次粿的类别很多,仅就其形式分,为有皮无皮两大类,皮包馅的有红桃粿、鼠粬粿、朴籽粿、无米粿、菜粿、猪朥粿、笋粿、粿条卷等,没有粿皮的有粿条、甜粿、草粿、菜头粿、芋粿、栀粿、发粿、麦粿、糕粿等,还有分不清皮馅的鲎粿,还有按照季节、按照功效等分类的以及归不了类的咸水粿、炸粿肉、粿汁等等,洋洋大观,不一而足,潮汕到底有多少种“粿”?恐怕没人说得全。
潮汕有句跟“粿”有关的谚语:时节做时粿,时令防时病,说明了“粿”在潮汕饮食中的重要地位。
每逢时年八节,做粿成为潮人生活中一项必要的项目,潮汕地区有“时节做时粿”的说法,也就是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的祭拜对象来制作不同的粿。比如,清明节做朴籽粿,端午节做栀粿,元宵节祭祖用品中除了猪、鹅、鱼等之外,还讲究“三笼齐”,即甜粿、酵粿、菜头粿各一笼。
元宵食甜粿,象征着甜蜜、幸福。甜粿用糯米制成,不易变质,又有助于暖脾胃,是早年潮汕人出洋谋生时在船上的必备充饥食品。
如今,香糯的甜粿不仅是一种传统食品,更是海内外潮汕籍乡亲一抹解不了的乡愁。
元宵佳节食酵粿,象征着新年发财致富。民间有句俗话说:肚痛食酵粿——倒好。因为酵粿中拌入发酵的大酵或发酵粉,有增加胃肠蠕动消化功能、祛胃肠疾病等功效。
酵粿蒸过之后松发,如果发酵过程做得好,蒸熟后粿面会凸起裂开,状若花朵,潮汕人称之为“笑”。象征“喜笑颜开”好意头,发得越大,裂痕越深,则象征发大财、发好运。
最后人们还会在酵粿分出的花瓣上点上一点红色,增添喜气。
菜头粿以大米为料,舂后与手工研磨成的菜头浆糊搅拌均匀,拌入肉丝、虾干、香菇等美味配料蒸熟而成,祈祝新年好运、大吉大利。
民间有“十月萝卜小人参”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家开方药”的谚语,足见元宵吃菜头粿的好处。
潮汕粿品除了用于过节祭神拜祖、寄予美好的愿望外,潮汕民间还流传许多有关粿文化的谚语和故事。
如谚语有“贤做雅粿”(雅粿即好看的粿)形容工于心计、善做表面文章的人;
“乞食丢落粿”(乞食即乞丐)比喻那些异想天开、绝无可能的事;“咬破粿”指事情弄糟露了馅。
粿不仅是潮汕的美食,更是潮汕传统文化的缩影,贯穿着潮汕人的生活点滴。
就如潮汕的粿品制作,大部分都是主料和馅料混合制作的,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以和为贵,有容乃大。容纳各种品味,最后形成一种独有的风味。这就是潮汕粿的精神所在啊!
来源:潮汕快乐123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