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下午,家住云浮的张伯在查看自己老房的维修情况时不慎从脚手架上掉落,被1.5米长的钢筋从腹部刺入、背心刺出,贯穿了身体。经当地医院研判建议,2月7日凌晨,张伯被救护车送到位于广州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经过多学科协同救治,钢筋终于被完整抽出,接受一系列修复手术的张伯情况逐步稳定。春节期间,他的情况稳步好转,有望于近日出院。
受如此重伤,张伯是怎样活下来的?
2月6日深夜,救护车自云浮出发时,南医三院就收到了当地医院的病情通报。南医三院医务科立即启动急危重症创伤救治应急流程,医务科科长王海明组织多学科医护团队待命,做好准备收治患者。
到达南医三院急诊时,经过一路颠簸,本来意识清醒的张伯已开始出现昏迷。来自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创伤骨科的医护团队等待在抢救室,第一时间为他进行紧急处置和术前检查、检验,麻醉科、医学影像科、输血科等平台科室也同步做好各项准备。
经全院会诊,张伯的受伤情况明确了——自高处坠落后,一根长度约1.5米、直径约2厘米的钢筋自左侧腹股沟区贯穿至左侧肩胛骨旁。同时,张伯的右腿胫骨也有骨折,但因为被钢筋穿透,被迫处于右侧卧姿,右腿的伤势没法得到第一时间处理。
张伯事后回忆,在救护车转运的过程中,车子每经过一道减速带,都感觉“钢筋蹭得心脏跳了一下”。
“临床上确实很少看到这么深、这么重的贯穿伤。”手术医生、普通外科副主任刘晓珑说,“幸运的是,钢筋离心脏等重要脏器都离着一点点距离,患者才能熬下来。但也因为离得太近了,移除钢筋时很可能造成二次损伤。”
1.5米钢筋,向哪个方向抽才对?
根据会诊意见,手术团队决定立即手术,I期手术取出腹腔、胸腔的钢筋,II期手术处理胫骨平台骨折。
2月7日凌晨2时22分,手术正式开始。刘晓珑和普通外科医生梁永红,泌尿外科副主任陈明坤,胸外科医生李军为患者共同进行多学科协同手术。手术团队首先进行腹腔、胸腔探查,清晰将钢筋与腹腔、胸腔重要脏器、血管分离。
一个问题是,如何把1.5米长、2厘米粗、表面粗糙坚硬的钢筋取出来?如果先截断钢筋再抽出,可不可行?
综合消防救援专家的意见,考虑到钢筋截断后的毛刺可能造成更大伤害,手术团队最后决定:把钢筋整根抽出来。
下一个问题是,将钢筋向上抽还是向下抽?
无论哪个方向,都要将钢筋在体内移动七八十厘米的距离,很容易对脏器造成损伤。综合考虑后,医护团队认为应该将钢筋“原路”从腹部方向抽出。
整个过程中医护人员和消防战士一起牢牢握住钢筋,避免过大的动作的同时一点一点将钢筋抽出。
被捅破的身体如何“修补”起来?
随后,手术团队仔细检查患者伤口,进行了“小肠穿孔修补”“小肠系膜修补”“结肠系膜修补”“左侧肾周血肿清除”“膈肌修补”等手术操作。
钢筋穿入时,将张伯的衣物都顺着捅进了体内,这给创口清理和术后的抗感染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手术团队为张伯彻底止血并多次冲洗伤口,关闭腹腔、胸腔,手术一直做到6时25分才顺利完成。
当天上午,创伤骨科医生杨诚为张伯进行了下肢骨折复位固定术。术后,张伯的病情平稳,转入重症医学科监护治疗。春节期间,重症医学科及各相关学科定期进行联合查房,张伯的病情明显好转,有望在3月初出院。
“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是考验医院应急及综合救治能力的‘试金石’,在最短时间内给病人以及时、有效、全面的综合救治,实现了‘急病急治’‘多发伤多学科联合治’的目标。”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钢筋贯穿伤患者救治的成功,体现了南医三院在重症创伤救治方面的综合技术实力。
南方+记者 钟哲
通讯员 王海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