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 舞动三江
齿德塘虾里熊罴
仁和里、恒美坊金龙
熊罴引金龙
与你一起欢乐闹元宵!
诚邀您参加!
▲2月11日上午,仁和里金龙巡游现场
▲2月11日晚上,恒美坊金龙巡游现场
仁和里金龙巡游
2月24日
下午17:30鸣炮,18:00启程
地址:三江镇仁和里龙宫
停车指引:新会区仁和公园(庙前里路北50米)
恒美坊金龙巡游
2月24日
下午18:00启程
地址:三江镇恒美坊龙宫
停车指引:三江镇汇龙广场
临时交通管制
三江镇新江村、联和村将于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金龙巡游活动。为确保舞龙沿线及周边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届时将对相关路段实施临时交通管制。具体如下:
1.下午14:00-18:00管控路段
新江村委会、联和村委会至三江圩口红绿灯路段。
2.晚上18:00-23:00管控路段
①新江村恒美路段、圩镇河滨东西路、运河东西路、银湖一路路段;
②江门大道虎坑桥至新中公路五四辅道路段、联和小学至联和村委会路段;
③联和村仁和里、坑口里、庙前里、红环里路段;
④银湖一路、河滨东西路、运河西路路段。
上述时间、路段,请各位市民游客知悉,优化选择出行时间及路线,服从现场交通人员的指引。
舞熊罴
新春佳节,三江镇素有舞金龙习俗,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前往一睹风采,金龙所到之处,大家争相靠近,触摸龙身,以祈求新年行好运。然而,在大家争相簇拥金龙的同时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前方那一头与金龙同行报喜的“狮子”,你又有否留意不是“狮子” 而是叫熊罴。
从前太上老君有三条龙,一条叫醒狮,听说正月十五民间非常热闹,于是乎醒狮偷偷下了凡间看看什么事情,来到凡间乡民真的好热闹,这时醒狮玩到不愿意回天庭。后来太上老君叫金龙下凡间叫醒狮回天庭,金龙也下了凡间,一看凡间这么热闹连金龙都不愿意回天庭了。熊罴是属于兽中之王,所有动物都归熊罴管,后来老太君叫熊羆下凡找金龙,金龙对熊羆说:“你看看,元宵节民间这么热闹,又烧烟花,又点灯,又花灯这么热闹。”看到这样熊罴也不愿意回天庭了。所以才有熊罴引金龙这个传说。
新会传统民间喜庆活动中有舞熊罴,是清代已有的旧俗。民初以后武馆兴盛,武馆多有狮团,此俗渐为舞醒狮所取代。在三江镇联和村齿德里见到一座建筑物的横匾“熊罴叶兆”,繁体字是“羆”,简体字是“罴”。原三江乡为赵氏皇裔世居,现分为新江、联和 2 个村。宋太宗第四子赵元份的十世孙、建安郡王赵必迎崖门海战到新会,其子赵良韶为三江开族始祖,三江有“龙乡”的美誉。乡民除舞金龙 (“龙乡游龙”) 外,一直还有舞熊罴的传统活动。至今幸存的三江齿德塘虾里,始于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从会城花桥亭(地名)学艺引进,有177年历史,已是独一无二。根据《中华舞蹈志》广东卷记载:“舞熊罴,又称熊罴舞。熊罴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故凡民间节日,庙会神诞均要舞动熊罴欢庆一番,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流传于新会县城的莲丹街、东关街、城西大口冲、花桥亭、三江区等地。多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以及庙庆、神诞活动演舞,以示吉祥如意,物阜民康”。《中华舞蹈志》还记录了1911年出生的民间艺人郑福成回忆:“会城冈州花溪‘熊罴’舞得最出色,技艺最精湛。花溪熊罴队曾于民国年间,到香港参加庆典表演。粗略估计,其活动在新会等地流传,已有三四百年历史。”舞熊罴是有着其固定套路的,诸如“出动、礼拜、嬉戏、瘙痒、挖耳、抢珠、睡卧、睡醒、收熊罴等,整个表演以南拳马步为基础,动作顿脆适度,刚柔相济,把熊罴生动活泼,憨态可掬的性格表演得活灵活现。”从《中华舞蹈志》的记录来看,“舞熊罴”是新会一项相当有历史的民俗活动,而目前仅三江镇保留了这一传统习俗。逢年过节,三江镇联和、新江两村都举办大型的民间欢庆活动,舞龙、舞狮,穿街过巷大巡游。每次喜庆活动,联和村齿德里的熊罴队必然参与助兴。舞熊罴既是民俗,又是一种民间舞蹈,其表演动作颇具特色,舞步以摇晃、跳跃、女字步、丁字步法为基本特征,面颊包满眼大而圆,鼻宽高而大、头顶高耸着高矮两角,后面带有彩色合花、龙纹、蝠鼠吊金钱、八卦、风火轮、辟邪符等纹样。耳朵似葵扇,明牙震利且有一双独特的手掌,欢快独特的鼓点显得更有文化特色,锣鼓也与舞醒狮不一样,巡游时有铜锣,大旗,彩旗,高照,龙牌,头牌,罗伞,大头佛,龙珠,锣鼓等配套,场面热烈喜庆。到各家各户拜年贺春,并为金龙的起舞引路启程,其喜气洋洋。舞熊罴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客观上起到了增强大众精神力量,营造社会和谐氛围,丰富地方文化生活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形态的变迁,一些民间的民俗逐渐消失,然而三江“舞熊罴”这一习俗得以保留,体现了其乡民对民俗的执着与坚持,愿这样的坚守得以继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