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虫+水稻=?吴川这项绿色种养技术助农增产增收

南方+

每天早上,广东东农实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陈冠浩都会去公司后面的田里进行观察和记录工作。这片田地里,不仅有水稻,还有一个不常见的“住户”——禾虫。

陈冠浩是吴川“水稻+禾虫”绿色种养试验的负责人之一。2022年9月19日,总计约150万条禾虫种苗在吴阳镇被投放,“水稻+禾虫”的绿色种养试验拉开序幕。

“我们用5亩稻田进行试点,以小面积集中技术和力量进行试验。如今,试验效果不错,水稻和禾虫都收获了几轮。今年准备扩大种植面积,投放更多的禾虫。”陈冠浩满怀期待地说。

共生共赢 种养模式更高效健康

禾虫学名疣吻沙蚕,被誉为“水中虫草”。因其喜居于稻田中、出产季节集中在禾苗抽穗扬花的季节,故在两广地区俗称为“禾虫”。

据陈冠浩介绍,禾虫蛋白质含量高,富含钙、磷等常量元素和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禾虫具有增强免疫力、美容养颜等医疗保健功能,对身体虚弱者的身体恢复帮助作用大,营养价值高、经济价值高。但比较“娇气”,对种养的环境要求较高。

“水中虫草”的培育不容易,如何提高效率?近年来,在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省种业集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水稻+禾虫”综合种养技术团队深入推进“一个种、一条虫、一粒米”战略的实施,大力推广“高端丝苗香稻+禾虫”的绿色高效种养技术。吴川作为第一批禾虫种苗试验点,投放的禾虫种苗均来自阳江的养殖基地。

姚瑶 摄

水稻收割后,可以看到水田的土壤里密密麻麻的洞。这些洞里都藏着一条禾虫。禾虫以土壤微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禾虫钻洞可疏通土壤,其粪便是优质的水稻有机肥料;腐烂的稻根和茎叶可为禾虫提供营养,水稻根系及中空的茎可为禾虫输送氧气。水稻可以适当露晒田,也可以机械收获。

近年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对丰富农产品供应,促进乡村振兴和渔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稻渔综合种养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个别地区或从业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出现稻渔综合种养沟坑面积过大、种养环境不达标、稻米产量偏低、产品抽检不合格等情况,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

比起传统的稻渔(虾)种养模式,“高端丝苗香稻+禾虫”的种养模式更高效和健康。稻渔(虾)种养模式中的水稻与渔(虾)是友好关系。而水稻与禾虫则是天然的共生关系,禾虫属于环节动物,其生长的空间为土壤生态位,犹如旱田中的“蚯蚓”,不需要挖沟坑、完全不与水稻“争地”。

“高端丝苗香稻+禾虫”的绿色高效种养不仅为禾虫提供优质的成长环境,实现“一地两收”,而且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培育出的水稻和禾虫绿色健康。

陈玮琪 摄

不断试验 科学管理克服种养难题

过去,禾虫的出产主要是依赖天然发苗和人工围滩护殖。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陈兴汉教授团队从2012年开始,较系统性开展了疣吻沙蚕(禾虫)的保护生物学、人工繁殖技术和生态增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攻克了禾虫全人工育苗技术,解决过去禾虫养殖完全依赖天然苗种的技术难题。

在吴川“高端丝苗香稻+禾虫”养殖过程中,陈兴汉多次指导。据他分析,禾虫是环境指示生物,对环境非常敏感,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在水流量稳定、水质无污染、酸碱度合适的环境才能存活。一旦有农药、化肥等工业污染,禾虫就将无法生存,因此禾虫米是毋庸置疑的有机米。

水稻禾虫种养模式不能喷施农药、不能施用化肥,实现化学肥料、农药“双减”,对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同时,因为不能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种养时必须解决好水稻病虫害、福寿螺和杂草的防治,水稻、禾虫营养和水分管理等技术难题。该技术集成了稻田养鸭技术、生物防控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等。

为此,陈冠浩在空地用箱子做了小试验田,每次投有机肥料前,先喂给箱子里的禾虫吃,两三天后没有出现问题,再投进田地里。

由于禾虫成熟期大约需要7—8个月,禾虫生长期钻在土壤里,稻田犁耙对禾虫有一定影响,因此,最宜采用再生稻或免耕少耕技术。用再生稻技术必须选用再生能力强的水稻品种。

吴川的试验田选用的水稻是优质的丝苗米品种。“这样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稻禾虫的产值。”广东东农实业有限公司在种植前精心选良种,每个品种都通过精心培育、提纯复壮,保持优良生长特性和特优品质。种植、施肥、田间管理等过程由省水稻专家指导和监控,全程采用统防统治技术防控,严格按水稻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种植,从土壤、水源、药物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前景广阔 完善产业链推进禾虫深加工

如今,禾虫产量越来越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禾虫的市场需求量是比较高的,供不应求,因此,水稻禾虫产业前景广阔。”

据陈冠浩观察,在吴川试验田,禾虫种苗成长为成虫,只需要7个月,比其他很多地区的养成时间要短。原因可能是吴川的气候和土壤适合禾虫成长。

“禾虫属于‘低进高出’的水产养殖品种。人工养殖禾虫并不复杂,不仅投入成本低,还能实现禾虫增产,提高水稻的品质。吴川过去就有大量禾虫,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陈兴汉介绍。

广东东农实业有限公司位于吴川市吴阳镇,“水稻+禾虫”种植地处于鉴江下游冲积平原,东濒南海,西襟鉴江,无工业污染,土壤富含有机质,降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灌溉水为饮用水源的鉴江水。

除了禾虫,“水稻+禾虫”种植模式种养出来的丝苗米饱满均匀,晶莹剔透,色泽光亮。煮出的米饭香浓可口,营养丰富。

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农业生产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转变,是实现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根本出路。“水稻+禾虫”综合种养在促进生态循环农业方面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近年来,在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有机稻+禾虫高质高效种养结合技术”入选2021、2022年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该技术现已在广东多地试验示范,禾虫人工投苗面积超过1200亩,技术辐射服务超过1万亩。

目前,吴川“水稻+禾虫”种植仍处于初步阶段,要推动该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加快产业关键环节和技术的研究、集成,延长产业链。“水稻+禾虫”种养模式的效益有待进一步探索。

“推广‘水稻+禾虫’综合种养,有利于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更保证粮食安全,是件一举多得的事情,符合生态绿色发展的理念。”陈冠浩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完善产业链,希望可以开发系列产品,推进禾虫深加工产业,提高禾虫的价值。

【撰文】姚瑶

编辑 林露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