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鱼跃龙门,就是现在

南方+ 记者

龙年开工,确实生龙活虎。

这边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刚开完,江门26支驻点招商队伍隔天就领旗出征,一散会赶飞机、赶高铁。拼抢“开门红”,干劲十足。

驻点招商队伍领旗出征。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连续第二年举办高质量发展大会,今年的主题是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产业+科技,可以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答案,是新质生产力——江门当前最需要的东西。

2023年,江门GDP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在全省成功实现争先进位。站在4000亿元台阶上,江门能否如期实现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5000亿目标任务,成为大湾区新的经济重要增长极?这绝非简单的4+1=5,而是一次告别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变革。

留给江门寻找新质生产力的时间不会太长。从节前的全市两会,到节后的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江门党政“一把手”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紧迫感。

迈过4000亿大关的江门已经打开了加速崛起、快速发展的上升通道,现在正是江门历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机。抓住了,换道超车、后发崛起;错失了,差距可能被进一步拉大,又将在不利的位势徘徊。

2024年,变得尤为重要。

为什么急?

从两个一远一近的事情说起。

这几天,科技圈最热的新闻莫过于Sora。输入一些文字提示词,Sora就能够生成一段视频,最长能实现60秒。从ChatGPT到Mobile ALOHA,再到Sora,最近这一年,我们深刻感受到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迅猛之势。

Sora面世。

纵观工业革命史,英国的曼彻斯特、德国的鲁尔、美国的硅谷,扮演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角色,也带动了新大国的崛起。

科技革命时代,谁会是下一个勇立潮头的人,谁又会被滚滚向前的时代巨轮淘汰?Sora的出现再次提醒了我们,抢答这个问题的时间非常迫切。

另一个案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今年全省“新春第一会”期间,有一位企业经营者代表,收到江门分会场的邀请,跟全市干部一起集中收听收看会议。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过这个企业:江门市鼎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鼎翔电子”)。

两年前,鼎翔电子还只是一家制造芯片支架的企业,为上游芯片公司配套零部件,利润率并不高。2022年6月,执行董事李国云结识了时任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院长的王忆博士,对方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一下子解决了李国云心里一直想做的事情。

去年底,公司的封装生产线就建立起来,成功试产储能用的电子元器件,今年将实现量产。李国云预计,今年在支架业务产值1亿元的基础上,封装产品将再创造1亿元的业绩。

短短两年时间,一家千万级企业跃升到2亿元产值目标。这启发我们:当产业坐上科技这辆快车,速度超乎你想象。

江门整体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图为企业自动化生产车间。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再看江门,尽管去年GDP迈过了4000亿大关,但如果细看产业结构,金属制品、食品、家电等传统制造业仍然是江门产值靠前的产业链,产业体系整体略显“老态”。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江门很努力。

2023年,江门工业投资首次突破千亿元,成为全省第六座工业投资千亿城。背后有两个重要的趋势:

一个是技改投资大幅增长29%,高于全省6.2个百分点,意味着传统支柱产业集群正在加速转型升级。一个是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23%,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产业链备受投资者青睐。

然而这种生产力转变的速度还是不够的。

在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亮出了势头良好的几个新质生产力方向:向空天探索,向深海挺进,向微观进军,向虚拟空间拓展。这些大多是江门尚未涉足的领域。

淘汰过剩生产力、重复生产力、低效生产力,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江门还要快马加鞭。

凭何谈科技?

虽说“英雄不问出处,创新不问出身”,但无论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开发,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创新之城,也往往是人才之城、经济大市。全省“新春第一会”举办地深圳就是最好的例证。

回顾2012年至2022年十年间,江门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1.49%,上升到最高2021年的2.57%。但与经济体量相近的惠州(2022年最高,3.44%)、珠海(2020年最高,3.26%)、中山(2022年最高,2.77%)仍有差距。

江门正视这个问题,连续三年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把科技列为短板,竭尽全力去战胜。

2022年江门说“科技引领能力有待加强”,2023年江门说“产业链、创新链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年江门说“科技创新投入仍需加强”。

同一时期,江门全面实施“六大工程”,其中“科技引领”和“人才倍增”两大工程都与科技创新密切有关。当时江门给自己定了一个“十四五”目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跃升。

一个中等城市,如何突破科技发展的“唯大城市论”的固有路径?

江门用了巧劲,四两拨千斤。一字记之曰:借。

江门“借”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在地下700米建起江门中微子实验室,今年建成后将是世界最前沿的高能物理实验装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考察调研后,称它是“世界上最具开拓性的实验室”。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连续两年被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

江门“借”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合作共建双碳实验室。成立仅2年时间,江门双碳实验室就获批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成为首个“双碳”领域的粤港联合实验室。这在科创城市林立的珠三角,绝非易事。

江门“借”了省科学院,共建产学研创新平台江门产研院。截至去年底,江门产研院累计柔性引进57名博士,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76项,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51家。越来越多博士“扎堆”投身企业,当起江门产业创新“外脑”。

江门“借”了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建起江门市域社会治理孵化中心。安全应急产业园在国家级平台的带动下,成功获评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类)示范基地创建单位,近两年引进项目超160个,投资额达到600亿元。

蔡李佛拳讲究刚柔相济,有推山移海之势,四两拨千斤之妙。在科技这件事情上,从零开始、从无到有,“武术之乡”江门确显功夫。

在以上这些高端科研平台的加持下,江门去年人才总量突破了95万,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6件,增长45%、增速珠三角第一。

诚然,科技的短板需要时间的积淀,一蹴而就并不现实。

但现在的江门,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江门。她已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进入了大湾区核心科创领域的视野。

能否换道超车?

量变引起质变的关键一跃,很有可能就出现在2024年。

从去年开始,江门全市上下都在反复提一个热词:大桥经济。

今年,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将建成通车,曾经与珠江口东岸城市“尚有距离”的江门,将与深圳、香港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实现半小时至1小时互通。届时,江门将重回珠江口,深度参与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分工循环,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

大桥给江门带来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

深中通道。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2月18日下午召开的全市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江门提了两个学习借鉴的城市,南通和宁波。

前者依托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融入了上海大都市圈,GDP在2013-2021年年均增长达到8.4%,入列万亿之城。后者在大约15年前迎来杭州湾跨海大桥,全域深度拥抱“大桥经济”,前湾新区从一片滩涂崛起为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

成功的经验就在眼前。江门对标对表,根据自己承东启西区位、产业基础扎实、土地储备丰富、水源能源保障充足等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也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机遇点。

新区,联合共建,集聚东岸资源。

去年以来,江门在银湖湾滨海新区、广海湾经济区,加快建设深圳·江门经济合作区和香港·江门绿色产业园。这两个地方,不仅要建现代产业合作区,还要建港澳居民、华侨华人发展新平台。

江门思路很明确:不仅要产业,还要人才。

西岸很积极,东岸也有回应。在不久前举行的深圳两会上,深圳市市长覃伟中明确指出,抢抓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机遇,加强与中山、江门等产业合作。

可以预见,来自深圳、香港的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资源要素将加速流向西岸,成为江门后续发展的“王牌”资源。

产业,承接转移,快速转型升级。

地大,是江门在大湾区的突出优势之一。

除了因为有1395平方公里的连片大型产业集聚区,还拥有湾区唯一的省重点支持江门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时享受省直达的多重政策优惠。

再加上,周边不少城市正面临产业空间瓶颈,有序转移成为江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速剂”。

去年以来,来自深圳、东莞、广州等城市的企业家,已经看到了风向,频频走进江门,寻找产业转移地。到时候,江门在一众项目中优中选优,好企业、好项目就会铺天盖地而来。

未来,提前布局,把握住主动权。

乘势而上固然事半功倍,但未来,还要靠自己“造势”。

面对“大桥经济”,江门没有等,只有抢。

龙年开局,江门给自己看好了几条新的赛道:加快打造能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的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硅能源、新型储能、低空经济、传感器、海洋牧场、安全应急、数控机床、盾构机、智慧农机、水经济等十个新兴产业。

江门的目标很明确:要做大湾区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主战场,要做大湾区新的经济重要增长极。

龙年到来,产业科技的春风一吹,江门的2024年更令人期待了。

南方+记者 李霭莹


编辑 钟惠琳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