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的年例,比过年还震撼!春节、元宵、端午期间是诸多村庄集中举行年例的高峰期,其他时间从正月到腊月,每个月都会有不同的村庄举办年例活动,从年头做到年尾,连续不断。
2月22日至26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湛江市委宣传部、湛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湛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吴川市委宣传部、吴川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赤坎区委宣传部、坡头区委宣传部、遂溪县委宣传部、湛江经开区党政办公室,赤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坡头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遂溪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的“我们的节日·2024广东湛江年例民俗调研交流活动”火热来袭,更好地研究和展示春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促进其保护传承与发展,助力中国春节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交流活动丰富多彩内容,湛江年例“大戏”全面开启,潘鲁生、刘晓春、毛巧晖、漆凌云、杨秀、刁统菊等民俗、非遗和文化大咖陆续来湛睇年例,以实地调考察研、专题研讨推介等形式,在场场视觉盛宴中体验湛江民俗,挖掘湛江年例的特色。
在湛江年例中,众多特色民俗和非遗项目齐上阵,引人注目。
吴川飘色
吴川飘色。郭龙碧 摄
吴川飘色,始于晚清,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一门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及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以其高、精、险、奇、巧而闻名于世,被外国友人誉为“隐蔽的东方艺术”。2008年,吴川飘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阳霞街状元灯巡游
状元灯巡游。陈玮琪 摄
灯会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由官方举办的一种大型灯饰展览活动,常常附带一些民间习俗,极具传统性和地方特色。每年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晚上7时,参加游行队伍的群众就会在霞街广禄广庆庙集中,从这里出发。
遂溪黄略殷屋舞鹰雄
舞鹰雄。受访者供图
“舞鹰雄”由“鹰”与“雄”两种动物元素构成。其中“雄”是一种形似狮子,但头上有双角的虚构动物。“鹰”镇一方邪祟,“雄”守一方平安,二者天地呼应,阴阳两合。同时,“舞鹰雄”将武术、舞蹈与祭祀祈福有机融合,成为殷屋村特有的艺术形式与民俗文化。
北坡元宵游鱼
北坡游鱼。吴东俊 陈文 摄
遂溪“游鱼”最早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18年遂溪北坡“游鱼”入选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正月十四、十五,北坡游鱼再现古时的神秘与浪漫。
吴川元宵花桥“三绝”
人们纷纷前来观美景逛花桥。陈玮琪 摄
火红的灯笼、古色古香的建筑、五颜六色的灯光、熙熙攘攘的人群……这是吴川花桥的夜间盛况。正月十五晚逛花桥,是吴川人庆贺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坡头罗侯王庙庙会海上巡游
海上巡游。黄晓宇 摄(来源:坡头发布)
罗侯王庙庙会是以祭祀罗郭佐等平寇英雄,并祈求其庇佑而举行的颇具粤西海洋文化特色的民间庙会活动。庙会包括陆地巡游、海上巡游和罗侯王神诞三大部分。
湛江人龙舞
人龙舞。陈明维 摄
湛江人龙舞始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湛江市东海岛的东山镇,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每逢春节、元宵等喜庆节日,东山圩村常舞“人龙”,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表演时,几十至数百名表演者均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在锣鼓震天、号角齐鸣中,“长龙”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一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显现出独特的海岛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年例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间工艺内容,是当地劳动人民朴素情感和浓厚生活气息的表达,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种强大的民间精神信仰。
南方+记者 傅晓冰 通讯员 明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