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
不少广东人穿上了短袖
但注意
龙年广东首场强冷空气
很快登场!
2月20日06时
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橙色预警、
冰冻黄色预警、大雾黄色预警、暴雪蓝色预警、
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大风蓝色预警等
六个预警
据@广东天气
21日夜间到22日凌晨
强冷空气前锋影响粤北
22日夜间影响广州
23日早晨影响南部沿海
其中,预计韶关、清远、肇庆北部、河源北部市县
降温幅度达10~15℃
具体预报如下:
21日(周三),韶关、清远有小到中雨,其余市县有分散小雨,早晚有(轻)雾。
22-23日(周四/周五),韶关、清远、肇庆有小到中雨局部大雨(高海拔山区局部有冻雨或雨夹雪),其余市县有分散小雨。气温明显下降,最低气温:韶关、清远3~5℃(高海拔山区零下1~2℃,局部有冰冻),河源北部、梅州北部和肇庆北部6~9℃,南部沿海16~20℃,其余市县10~15℃。陆地和珠江口内河面阵风5~7级。
24-25日(周六/周日),寒冷天气维持,韶关、清远、肇庆有小雨(高海拔山区局部有冻雨或雨夹雪),其余市县有分散小雨。最低气温:韶关、清远3~5℃(高海拔山区零下2~0℃,局部有冰冻),河源北部、梅州北部、肇庆北部6~9℃,南部沿海14~18℃,其余市县10~14℃。
春节前后
是阴阳转化(冬到春)的节点
此时应如何养生?
天气寒冷,有哪些扶阳祛寒妙招?
在广东省中医药局主办,人之初杂志社、广东卫生在线、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承办的第33期《国医大讲堂》讲座上,岭南名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中医师聂斌对以上问题一一作答。
本场讲座吸引大量市民观看
线上线下有超1万人参与
直播间相当热闹
大家热情点赞的同时踊跃发言
讲座分享了哪些干货?
跟广卫君一起来看看
冬藏养生,衣食住行有讲究
《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冬季养生要避免耗损阳气,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睡眠;情志稳定,避免大喜大悲;饮食或环境,注意去寒就温;运动适度,避免出汗太多。落实到衣食住行,有如下注意事项:
衣:要特别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颈暖、背腹暖、脚暖。冬季寒气风邪容易从颈部侵入身体,导致感冒等病症,建议穿高领衣服或带围脖,可多用热水泡脚。
食:去寒就温,不仅指食物温度,也包含食物的偏性,要尽量避免摄入寒凉生冷的食物。有一个简单易行的区分方法——看颜色,红色的食物一般以温性为主,如羊肉、牛肉等;鲫鱼也被归类为温性。
分享一道当归生姜羊肉汤的做法:准备带皮带骨的羊腿或羊排1000g、当归60g、生姜100g;羊肉切块,烫去血水,捞出洗净沥干;生姜洗净切块、拍扁;羊肉加入姜块,大火翻炒至姜味飘出,倒入热水,放入当归一同煮滚,转成小火,续煮约2小时至皮肉皆软,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不过,这也属于老火靓汤,痛风患者或者嘌呤偏高的人群不宜食用。
此外推荐几款常见食材:板栗,有“千果之王”的美称,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的功效;红糖水,具有健脾、化淤散寒、暖胃缓解疼痛的功效;萝卜,具有清热、解毒、散瘀、化痰止咳、顺气、利便、生津止渴、补中、安五脏等功效。
冬季阴气重,体内食积郁热较多,可以多吃白萝卜清热解毒。有慢性咳嗽,或者总觉得咽干嗓子干的人群,用白萝卜煮到半熟加蜂蜜服用,可以起到止咳润肺的作用。
当然,食补也要结合个人体质,上述规律适合大部分人,但本身是热性体质的人不适合冬令进补;虚不受补的人群,也要以缓慢清补为主。脾胃虚弱者,进补前可以先用薏仁、山药、芡实调理脾胃,能起到“开路方”的在作用。
住:寒冷的冬季,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尤为重要,建议早睡晚起、避寒保暖,等待太阳出来后再进行晨练。
行:俗语有云:“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动则生阳,科学锻炼能强筋健骨。不过也要注意过度运动会损伤阳气及肌肉骨骼,要避免动作幅度过于剧烈、时间过长、强度过大。
中医5招,教你扶阳祛寒
在中医看来,生长属阳、收藏属阴,冬末春初,阴至极、阳初生,养生当以扶阳祛寒为主。聂斌教授推荐5个小妙招:
1、针
不同病症选取不同穴位用针,操作常用毫针泻法或补平泻法。针法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诸多技巧,行针得当才能起到更佳疗效。
2、灸
中医养生8种疗法里唯一物理和药理相结合的疗法。灸疗所用的材料以艾为主,借助灸火温和而均匀的热力,结合药物作用激发经气,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灸法能养阳,主要用于虚证、寒证,亦可用于热证。要注意需在特定穴位或经络进行才能达到应有疗效,而不只是简单的灸火烤。
当然,可用于灸疗的药材不止艾叶。如我们较为熟悉的三伏(三九)天灸,就选用芳香、辛温的材料研末调制,在三伏天敷贴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胃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等顽固性疾病。
3、刮痧
能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最好配合具有温阳通络、活血通络等功效的中药药油或刮痧乳膏等一起使用。
4、刺血
出针后挤出淤血数滴,出血变清后按压针孔止血,能疏通经络,对很多淤堵之症有效;部分虚症也可以用此法。
5、热敷
通过温热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如果想加强疗效,可以配合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对膝关节疼痛、老寒腿等常有不错效果。
热敷中药方分享
1、湿热敷方:当归20克、川断20克、赤芍20克、木瓜20克、桑枝20克、海桐皮20克、透骨草20克、伸筋草20克,泡水,热毛巾浸透敷于患处。
2、中药干热敷方:五籽散热敷,取吴茱萸、菟丝子、白芥子、莱菔子、苏子各100克,用布袋包裹,微波炉加热,敷于疼痛处,每次30分钟,每日2~3次;艾香盐包热敷,取大粒海盐500克、艾绒300克、小茴香300克,用布袋包裹,使用微波炉加热,热烫关节四周、敷肚脐及小腹。
3、理筋棍疗法:集刮痧、点穴、推经、拔筋等功用于一体,有刮、点、拔、铲、敲、擀、抖、捣、推、揉10种方法,建议熟练掌握其中几种并经常使用,如:
◎ 刮法见痧即止,不宜太重;
◎ 点法即为点代表性穴位,力求深透,时间要够、力度要均匀;
◎ 敲法要拍透,重点在弹,一触即离。
◎ 心脏不舒服或有支气管炎等肺部疾病的患者,可以常用拍法,疏通经络效果良好。
在活动现场
聂斌教授还积极参与互动
解答线上线下观众疑问
▼▼▼
Q1:虚不受补的人群如何进补?
A:虚不受补的人群注意要慢慢清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调理,如选用作用缓和的太子参,进补时加一些行气的药物,如陈皮、木香等,帮助将营养运送至脏器经络;另外可以用外治法,如热敷等调理。
Q2:艾灸所有人群都适合吗?
A:从保健角度而言,艾灸几乎适合所有人群,包括儿童。但艾灸以热为主,重在治疗虚寒之症,如果是热证,需要请医生判断解决哪些热症可以用灸法;阴虚火旺的人群也要请医生辨证。
记者 | 岳超群
编辑 | 张芷莹 责编 | 张秀丽
部分来源 | 广东天气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