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故乡可安身:扎根型城镇化中的古源村》,以村庄民族志的形式,从国家宏观视角和农民、村庄微观视角记录农村城镇化的历史变迁。
据悉,古源是一座以宗族社会为底色,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区域的“隙地”村庄,经历了从“地域社会”到“扎根型城镇化”的变迁。村民以就业、教育、移民等形式融入了国家与市场主导的系统整合中。与此同时,古源村作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参与了以县域为范围的新经济社会空间和新社会形态的重塑过程。
在城镇化的巨变中,古源村依然保持着“脉脉温情”的主旋律。《故乡可安身:扎根型城镇化中的古源村》以其为个案,基于深入的田野调查“解剖麻雀”,从社会基础这一视角出发,从家庭、生计、秩序、观念等具体领域展开,讲述了古源村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中发生的故事,进而考察“扎根型城镇化”的轨迹、逻辑和机制。
“在记录中国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探索其中的内在逻辑,这本书正完成了这一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毅认为,书中涵盖细腻的描述和清晰的讨论,告诉读者故乡何以成为城镇化中的根,也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在城镇化中,如何走出一条扎根型城镇化的道路。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王春光看来,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通过对一个村庄的研究,提出城乡关系在历史演变中出现复杂、多元和相互建构的样态——不仅存在“拔根”的城乡关系,而且出现了“扎根”的城乡融合关系。“这本书探讨了未来乡村振兴的一种可能方向或者乡村的一种可能形态,很难得。”
南方+记者 戴雪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