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春第一会”释放创新的决心和信心

南方+ 记者

回望2023年1月28日,癸卯兔年首个工作日,广东召开“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省委书记黄坤明发出“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号召。

2024年2月18日,甲辰龙年首个工作日,广东再次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科技话创新、谋未来,不断夯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根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亲临广东,对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谆谆指引。“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创新驱动发展。”黄坤明向全省发出动员令,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奋力建设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化的新广东。

底气: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

高质量发展是广东最光明前途,产业科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广东“新春第一会”再次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产业科技话创新、谋未来。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广东有着怎样的底气?

底气,来自于现代化建设关键时刻的定向导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东要做创新驱动排头兵;总书记要求,广东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全面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密集落地,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积厚成势。广东具备了坚实的产业科技创新基础和创新优势,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全省上下形成强烈共识: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创新驱动发展。

底气,来自于广东笃定方向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确立“1310”具体部署,将创新列为“三大动力”之一,将“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作为广东要奋力实现的十大新突破之一,并强调指出“要激活创新动力,再造发展活力新优势”。

底气,来自于广东雄厚的经济产业底蕴。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广东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在产业科技攻关中“唱主角”。作为“世界工厂”的广东,创新有一个“4个90%”现象: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都来源于企业。

走进深圳比亚迪集团总部展厅,“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八个字格外醒目。去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售突破300万台,同比增长了超过60%,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奇迹。

“这是广东省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离不开广东‘心连心’的产业与创新要素高效协同策略,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

在广东,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数量稳居全国第一。广东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同样居全国第一。以产业需求牵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广东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能力不断增强,前景广阔。

勇气: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

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我国转向创新驱动、走向高质量发展历史性交汇,新的“科学的春天”已经扑面而来。

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与变革,也是一场抢占战略制高点的比拼。“抓住了机遇,我们就能实现换道超车、后发崛起;错失了机遇,我们的差距可能被进一步拉大,又将在不利的位势徘徊。这一次,我们有机会也一定要挺立在科技浪潮的潮头。”黄坤明表示。

在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广东要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抓牢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努力成为主要的创新策源地,赢得战略必争领域的胜利。

江门中微子实验站700米地下深处,一套世界级的实验设备正在抓紧建设中。2024年,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第6次被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

这个实验站为什么如此重要?过去的上百年里,中微子研究一直是物理界的热门学科。“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的建设,将奠定中国中微子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李小男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如今,包括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在内,广东全省已打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此外,各地市拟建和在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9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个。

一支体现国家使命和广东担当、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王牌军”逐渐成型。

以此为依托,广东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二十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一个从源头创新、技术攻关到产业应用的创新支撑体系初露雏形。

创新无止境。不懈探索、勇于创新,是广东的气质。

岭南处处是春天,科技创新要争先!“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也必将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黄坤明强调,我们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加速前进,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锐气: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

广东是影响全球的重要制造基地,“广东塞车,全球缺货”成为现象级影响力。制造业的31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广东全部拥有,其中15个规模为中国各省份第一。纳入统计的近600类工业产品,广东就生产510余类。广东的5G手机、空调、冰箱、电饭锅、微波炉等产量全球第一。

改革开放45年来,务实的广东让“世界工厂”这一标签增添了新的发展底色。近年来,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势头良好,代表技术进步的数字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迅速壮大。

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应用牵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加速跃升期,我们更需要一种“锐气”来向上突围,来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

“广东企业敢于创新、百折不挠,华为、美的、比亚迪等在长期的市场洗礼中成长为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一系列专精特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这是我们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厚实家底和强大底气。”黄坤明表示,要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的主角,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撒手锏”技术,研发更多“根技术”,让企业把腰杆子挺起来。

在美的集团位于佛山顺德的工厂里,机器人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抓”起一个个电路板,完成系列测试后再“放”回,等待下一个流程。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却是行业里的首创。

这些忙碌的机器人,来自不远处的季华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作为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季华实验室深深扎根在制造业重镇——佛山。“实验室以订单式研发及投放式创新助力本土制造业转型升级。”季华实验室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孟徽表示,“科技创新平台与广大科研工作者要深入产业、走进企业,以‘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的机制,把论文写在广东产业发展的大地上。”

如今,“研发即转化、转化即应用”的发展模式在南粤热土蔚然成风。有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申请发明专利及PCT专利467项、获得授权209项,牵头、参与制定各类标准25项,孵化、创办和引进科技企业超50家。

数据只是快的一种表现,换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感受到产业和创新融合发展之快。

在创新高地的深圳,“楼上”研发、“楼下”转化的探索让科研人员和科技企业实现了一种“双向奔赴”的满足感。在深圳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里,“穿白大褂”的科学家和“穿西装”的企业家在同一栋楼里就可以交流思想、碰撞火花。

这种模式既有效解决了初创企业缺乏设施和技术平台的瓶颈,又极大缩短了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周期,形成“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经验。

制造业既是广东深厚的“家当”,也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利器”。黄坤明指出,广东必须加快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一个“新”字,为广东定了发展方向。如今,在科技创新这一“利器”的赋能之下,产业升级方有了“锐气”;反之,产业的新需求也为科研提供了源源不断“接地气”的研究领域。

在新的赛道上,广东正全力奔跑!

朝气:向着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前进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总量,创造出全国11%的经济总量,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站在全球经济舞台的优势所在、信心所在、底气所在。

香港大学中国与世界治理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李成曾公开表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国际化水平领先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2024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当天,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5周年。广东省长王伟中发出邀请,诚挚希望港澳方面与广东携手深化产业科技等重点领域合作,合力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基础的坚实、产业体系的完备,全球创新人才蜂拥而至、创新成果不断落地,湾区内处处一派朝气蓬勃的新面貌。在202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投资政策宣讲会上,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朱伟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拥有着连接中国与世界、吸引境内外优秀企业家投资的“独特魅力”。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名片’,每次提起GBA(粤港澳大湾区),大家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在量子高科母公司、英国泰莱集团亚太区企业事务副总裁刘晓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天然的优势,是广东对外开放的“南大门”,有着很好的产业优势。

放眼全球,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全球创新“坐标”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让我们将目光聚焦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河套合作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合作平台,河套合作区已经发挥出1+1>2的聚合效应。

“河套合作区区位优势独特,税收优惠政策叠加,背靠广东成熟的产业配套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对初创公司来说十分有利。”2018年,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丁克带领创新团队跨过深圳河,成为最早落户河套合作区的香港青年之一。“短短五年时间,我们已经实现了香港研发、深圳落地、佛山生产、销往全国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丁克说。

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扎根、发芽、结果,成长为一片片朝气蓬勃的盎然绿洲。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史成雷 温柔

本文责编郭芳

【频道编辑】李晓霞 林琳

【文字校对】华成民

【实习生】姚以景

【值班主编】郭芳 林若川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李晓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