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广东以高质量发展牵引广东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年。广东自然资源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着力在“谋空间、强保障、守红线、优生态、夯基础、添活力”上下功夫,实现资源要素应保尽保、生态保护严实有力、资源惠民有为有效。
这一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各级党组织在厅党组坚强领导下,创新开展“卓粤·自然”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全力推进“国土空间善治”“保耕地守红线”“资源要素保障提升”等11项“卓粤·自然”示范工程,久久为功打造党建特色品牌。为此,广东自然资源特别策划推出【卓粤·自然 这一年】专栏,回顾2023年11项“卓粤·自然”示范工程取得的亮点业绩。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卓粤·自然”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11项示范工程之一——地质海洋灾害防治工程,坚持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汛期和台风期间地质和海洋灾害防御,开展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加快推进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实施,地质和海洋灾害防治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一、主要做法措施
2023年以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深入开展“卓粤·自然”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推进实施地质海洋灾害防治示范工程,不断完善地质和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探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推动广东省地质和海洋灾害防治水平持续提升。
01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防治工作
坚持高位推动,厅党组多次召开党组会、厅务会和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地质海洋灾害防治工作。一是汛前提前部署落实早信息更新、早防灾培训、早巡查排查、早监测预警、早分析研判、早科普宣传“六早”工作要求,组织各级自然资源部门扎实做好汛期防御准备。二是3月召开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面动员部署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作;10月召开2023年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进会,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三是首次以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组织开展2023年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汛前检查,由领导小组副组长单位牵头组成5个检查组前往12个重点地市开展汛前检查。四是向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印送《关于做好2023年省民生实事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作的函》,细化分解下达地质灾害隐患治理任务,定期通报进展情况,督促加快省民生实事任务。五是编制印发《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分片负责地区方案》,10个厅领导带队分片督导21个地级以上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压紧压实地方政府防灾主体责任。六是组织开展“卓粤·自然—防灾减灾、携手同行”地质与海洋灾害防治科普宣传作品征集活动,广泛开展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百名专家联千村(学校)”活动,教育引导全社会增强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
02紧盯重点时段,全力防范重大灾害
突出“龙舟水”、台风强降雨等重点防御时段,指导各地自然资源部门打好攻坚战。全处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闻令而动、挺身而出、深入一线督促指导地质与海洋灾害防御工作,为老百姓的安危保驾护航。
一是首次组织全省开展“龙舟水”防御攻坚战。针对“龙舟水”是广东省历年来地质灾害多发易发、人员伤亡较多的时期,贯彻落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要求,厅领导先后带队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和掌握第一手基础资料。先后印发“龙舟水”期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龙舟水”地质灾害防御攻坚战工作指引,召开全省“龙舟水”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推进会,督促指导各地和有关部门切实打好“龙舟水”地质灾害防御攻坚战。2023年“龙舟水”实现全省地质灾害零伤亡,取得了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二是全力打好“防台”攻坚战。严格落实值班值守、监测预警、巡查排查、撤离避险等防御工作机制,坚决落实防台风“六个百分百”要求,统筹用好部、省、市、县技术支撑队伍,强化技术和专家队伍合理配置,确保出现灾情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和处置。据统计,全省2023年共发布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2级预警4期,3级预警282期次,发送短信提醒42万余条;共发布海浪警报93期、风暴潮警报36期、赤潮监测预警专报18期,启动海洋灾害应急响应8次;出动地质灾害巡查排查人员21.1万余人次,巡查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9万余处次,转移避险3万余人。
2023年以来,成功应对30轮强降雨和6个台风登陆或正面影响,全省未发生造成人员群死群伤的重大地质和海洋灾害,因地质、海洋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数处于历史低位。
03强化综合治理,深入实施三年行动
在全力做好汛期防御的同时,扎实推进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省民生实事和为民办实事任务,确保民生实事办好办实办出成效。先后印发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项目管理办法和生态修复指引、乡镇(街道)1∶10000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成果信息化技术要求,指导各地各部门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规范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全省全年共完成106处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施工、117个工程治理勘查设计项目、36个重点乡镇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151处地质灾害隐患专业监测点建设。超额完成省民生实事任务。
04完善体系建设,提升海洋防灾能力
一是召开全省海洋预警监测工作会议暨厅海洋预警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总结2022年以来全省海洋预警监测工作,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开展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
二是强化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形成全省海洋灾害隐患风险“一张图”。编制印发《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海洋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
三是加快海洋观测网建设,按计划投放10套海洋固定浮标,积极推进湛江、潮州、阳江、茂名等地观测站建设。
四是加强海洋观测活动监管,完成包括行政及科研单位在内的全省海洋观测站点情况统计,建立了全省海洋观测站点台账,会同南海局制定海洋观测站点监管方案。
五是推进粤东、粤西海洋预警监测区域性机构,已谋划在湛江等地推进建设。
六是与自然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签订合作协议,提升技术支撑水平,组织开展珠江口海洋生态环境调查。
二、取得工作成效
01系统性地质灾害防治大格局基本建立
推动成立省领导任组长,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直相关部门和中央驻粤等41家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工作规则,强化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督促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属地、部门责任,确保防治责任层层落实到位。先后召开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进会,督促加快工作落实。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全民动员、防治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局面和整体合力。
02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初见成效
紧紧围绕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实现精准防灾,在完成全省122个县(市、区)的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组织开展36个重点乡镇1:1万地质灾害风险精细化调查评价工作,在广州市黄埔区、河源市龙川县、深圳市宝安区、云浮市新兴县、韶关市武江区、肇庆市德庆县、清远市连南县等7个县(市、区)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探索风险管控新模式,有效解决了“80%的地质灾害发生在非在册隐患点”的问题。
03海洋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
推动成立自然资源、生态、水利、气象等相关部门和大学院所为成员单位的广东省海洋观测网建设联络小组,积极构建海洋观测数据汇交协调机制。推动省市两级自然资源部门与中央驻粤单位、省属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以共建或签订协议等方式建立健全海洋预警监测技术支撑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三个区域性预报中心。海洋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实现对广东可能发生海洋灾害多种类综合监测,警戒潮位核定和海平面变化、海岸侵蚀、海水入侵等调查评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三、典型案例
广州市黄埔区位于珠三角中部,是广东省的产业强区,但由于山地丘陵分布广泛,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为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按照省自然资源厅的部署要求,黄埔区以需求为导向,率先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工作,着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控方式由“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
黄埔区地质灾害防治双控试点工作紧密围绕地质灾害“风险在哪里?什么时候发生?发生了怎么办?如何减存遏增”等四大关键问题,探索推进地质灾害风险识别、预警会商、防御响应、综合治理等防治能力建设,建成了风险识别一张图、监测预警一张网、防御响应一方案、风险消减一台账的“四个一”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管控模式。试点工作得到自然资源部的充分肯定。
黄埔区地质灾害风险“双控”管理体系
01聚焦风险隐患在哪里,构建“两点三区”管控模式,形成风险识别“一张图”
黄埔区运用激光雷达、无人机等新技术开展隐患识别与现场验证,初步识别山边潜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风险区域,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开展山边潜在风险区域拉网式调查排查,“一坡一卡”建立档案,将具备发灾条件或有变形迹象的风险点纳入风险隐患台账,参照在册隐患点进行管理,根据调查情况,评估划定地质灾害防控区、管控区、封控区,形成风险识别“一张图”,实现地质灾害精细化管理。2021年以来,黄埔区新发灾点均位于“两点三区”范围内,有效解决了“80%的地质灾害发生在非在册隐患点”的问题。
黄埔区地质灾害风险“两点三区”管控模式
黄埔区长岭街道黄麻社区地质灾害风险识别评价“一张图”
02聚焦灾害何时发生,完善“人防+技防”监控体系,完善监测预警“一张网”
在“人防”方面,黄埔区在既有街镇负责人、村社负责人、监测员“三员共管”体系基础上,增加片区地质灾害网格管理责任人,形成“四员共管”区域风险隐患管理责任体系,实现群测群防“一区一点一网格员”,同时,加强群测群防员培训,指导其使用“地质随身行”APP开展“风险隐患点+风险区”在线巡查排查。
在“技防”方面,结合风险区调查评价成果,在风险隐患点和风险区布设安装专业监测设备,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开展精细化预警技术探索研究,深入分析斜坡类地质灾害致灾机理、区域降雨气候特征和地质灾害历史事件关联性,建立黄埔区斜坡类地质灾害降雨预警阈值模型,提出“一类易发区一套预警阈值”,切实提升预警预报精度和准度。建设区指挥调度平台,采用“平台+APP”联动的方式,综合雨量、监测等各类数据,动态更新风险一张图,进行临灾联合会商、预警预报、指挥调度。
黄埔区长岭街道黄麻社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一张网”
03聚焦灾害如何应对,健全防御响应“一方案”,实现风险防御与处置闭环管理
黄埔区加强机制体制建设,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响应工作方案,模拟特定降雨工况下的气象风险预警结果,明确各级预警等级下的响应程序、人员转移及相应处置措施,实现风险防御响应与应急处置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此外,黄埔区还强化防御技术力量配置,探索建立1+N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提升黄埔区地质灾害日常排查、预警响应、转移避险、应急抢险等综合防御能力。
黄埔区长岭街道黄麻社区风险防御响应“一方案”
04聚焦如何减存遏增,建立风险消减“一台账”,多措并举减余量
源头管控方面,黄埔区严格控制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内开发建设强度,加强部门联动,强化城市更新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配套防治工程“三同时”制度落实,有效遏制地质灾害增量。
综合治理方面,按轻重缓急,因地制宜采用避险搬迁、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措施有序消除地质灾害存量。针对黄埔区90%以上潜在地质灾害风险隐患为小型崩塌现状,制定《黄埔区小型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指引》,引导属地镇街、村社、受益企事业单位和群众按照指引进行简易治理。针对中高风险区以及孤石发育区,采用封禁管控、自然修复、生态修复、修缮截排水沟以及区域拦挡措施,降低潜在风险。
黄埔区长岭街道黄麻社区风险规避与消减“一台账”
黄埔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由点及面、层层铺开,精准掌控着地质灾害从孕育、形成、发生到消亡的整个过程,每个部门责任是什么、每个岗位人员做什么都清楚明了、环环相扣。接下来,广东省将健全完善黄埔区“双控”模式并推广使用,进一步降低地质灾害风险隐患,谱写好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地质安全篇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