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期LPR迎来最大调整,央行释放了什么信号?

综合

时隔6个月,LPR迎来年内首次下调!

2月20日周二,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4年2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45%,与前值持平;5年期以上LPR为3.95%,较前值下调25个基点。

本次LPR单次“降息”幅度创史上最大,此前,中国5年期以上LPR已连续7个月保持不变,1年期LPR连续5个月持稳。

5年期以上LPR是中长期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定价的主要参考基准,5年期以上LPR下调25个基点,将有利于稳定信心,促进投资和消费,也有助于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关于此次LPR下行,市场预期普遍一致,央行主管媒体此前也发文表示,业内预期LPR有望合理适度下行,金融对实体让利力度加大,5年期以上LPR下降可能性更大。

LPR下行,符合预期

结合央行前期对外表态释放的信号,金融时报此前发文称,市场人士综合分析认为,MLF连续超额续作,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过两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还可能下行,5年期以上LPR下降可能性更大。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等多位业内人士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预期,新一期LPR有望下行。

此前,2023年12月,各主要银行再次下调中长期存款利率。2024年1月25日,人民银行下调了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2月5日,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约1万亿元中长期低成本资金,这些政策措施有效降低了银行中长期负债成本。

LPR利率一般由MLF利率与银行加点形成,本月MLF利率持稳上月。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4年2月18日人民银行开展105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5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1.8%和2.5%,均与此前持平。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宜进一步淡化LPR与MLF利率之间的关系,较之于MLF利率,实体经济主体的融资成本能否下降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重要,而这方面LPR的实际指示意义更强。

主要银行2022年以来四次下调存款利率,将进一步打开LPR下行和银行让利实体的空间。

不对称降息更符合稳地产、稳经济的诉求

市场普遍认为,LPR作为银行贷款定价的基准,直接关系到企业和居民的融资成本和财务支出变化,经营主体对LPR更加关注,反映也更为灵敏。LPR下行也有助于进一步带动实际贷款利率降低,促进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此次LPR“降息”为非对称式“降息”,其中1年期LPR没有变化,仅5年期以上LPR下降了25个基点。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专家对此分析称,一方面,5年期LPR利率可下调的空间更大。相比于2019年9月,截至2024年1月,5年期LPR仅下调了65基点,低于1年期LPR利率75基点的累计降幅。这为当前5年期LPR利率更大幅度下调留出了一定空间。另一方面,不对称降息或更符合当下政策稳地产、稳经济的诉求。

“5年期以上LPR是个人住房贷款的定价基准,5年期以上LPR下降,将进一步降低居民房贷利息支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降息的意义

从历次下调LPR来看,对于权益市场和债券市场还是有一定提振作用的。这一动作至少能够带来流动性的改善。此次下调则意义更为明显。

第一,这是在2024年开局之时的下调,对于仍处于相对低迷的经济来说,无疑是强心针。要打好今天的开局之仗,首先要做的就是提振信心。而下调利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就是提振信心的最好方法。此次降息体现了这一政策上的倾向;天风证券认为,2月LPR利率下调的核心原因是当前国内偏弱的基本面。从地方政府两会上看,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或继续定在5%左右。但当下的经济状况距离5%的增速存在一定差距。2023年4季度GDP两年复合同比增速仅4%。2024年1月PMI为49.2%,位于荣枯线以下,经济环比动能继续回落。在这样的情况下,政策正在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比如深圳等地的房地产政策继续松绑,央行大幅度降准等。

第二,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发生重要变化。此前MLF没有下调,经常性地会预期LPR也不会调。但这次不一样。光大证券认为,2月MLF未调的原因依然是主要考虑了人民币汇率约束。这对市场是一个有效的信号,甚至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的利率政策选择。去年8月份以来,受美联储连续加息,美债收益率上行影响,“三元悖论”约束加大,人民银行需要面对跨境资本运动不确定性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缺失与成本管控难度上升、人民币汇率稳定等多重问题。人民银行在进行系列对冲操作之后,以“三有三坚决”向市场注入信心,有效维持了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第三,存款利率可能继续下调。天风证券认为,央行可能继续推动存款利率改革,切实压降银行负债端成本,以此缓和银行的净息差压力。虽然主要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有所回落,但对公定期存款平均成本率相比于2021年小幅上行,叠加存款定期化(活期存款占比从2021年末的34.7%下行至2022年的32.7%),样本银行存款平均成本率不降反升。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是缓和银行净息差压力的必要举措。央行2023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多次提及要继续推动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督促银行持续健全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继续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带动整体利率水平下行等。

综合自华尔街见闻、券商中国

编辑 邓素凡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