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汕头,大小网红打卡点很多,或因为风光旖旎,或因为故事动人。而濠江区广澳街道的东湖社区,美景与人文兼备,那里有网红公路,有古朴民宅,还素有“海员之乡”“番客村”之称。走进社区,可逛、可看、可品,十分惬意。本期的《打卡网红点》,我们一起去逛东湖。
东湖依山面海,曾因菊花、侨乡等元素闻名,而这两年,这里的一条网红公路火遍大家的朋友圈。2017年,东湖开始建设十二条海滨公路,到2021年全部建成。眼前这条“网红公路”是东湖一路,在路上向海而行,海平线不断升高,路的尽头仿佛“通往”大海深处,目之所及是湛蓝的海水和蔚蓝的天空,奇特的视角让人仿佛置身天空之城,又像走向海底都市,非常神奇。一到节假日,总有游客前去打卡,感受滨海城市的专属浪漫,并从中寻找创作灵感。
摄影师 陈贵涛:这里对于创造者来说有非常好的天然摄影条件,就像两排整齐的路灯,还有地面上的虚实线,可以拍到好看的框架构图和对称构图等好看的照片。
从事广告创作的梁灵就和摄影师陈贵涛一起,到东湖一路拍摄取景,他们也被迷人的风光所陶醉。
广告创作工作者 梁灵:我感受到了海天一色,一碧万顷,让我非常的惬意,而且海风也让我非常的舒适。
摄影师 陈贵涛:背面有一个南澳岛和一条公路,如果刚好有人、车、船经过的话,我们能够拍到一张好看的照片。
有人形容从东湖一路望过去的海湾是“小北海”,也有人觉得在这里看到了《山海经》里的蓬莱仙境,极具诗意。
东湖社区经济社会发展顾问 杨玉民:也就是说南澳岛相当于蓬莱山,隐约可见在海中,如果游客在这条路从下往上走,就如同仙人在海中跳动,就如大人之市在海中。
其实,东湖之所以出名,可不只因为网红公路,东湖还有“海员之乡”及“番客村”之称。据说,汕头开埠后,往来汕头港的外国船只众多,东湖人开始在船上当水手、搬运工,随船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多国谋生。如今,东湖有人口6000多人,外乡亲则达13000人,素有“海内一个东湖、海外两个东湖”的说法。外出拼搏的海外华侨事业有成后,都会反哺家乡,流传着不少感人的故事。眼前这座小楼,是东湖社区侨博馆,是利用闲置的华侨建筑“德庐”修缮而成,里面珍藏的历史文物和老物件,就向人们展示了东湖华侨的奋斗史。
东湖社区经济社会发展顾问 杨玉民:东湖人李月德、李喜德兄弟到海外进行打拼,赚到第一桶金后回家建大厝,就建了这栋楼,命名用的是兄弟共同的名字“德”字,庐是房屋的意思,叫做德的房屋。
眼前这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祠堂,也与海员、侨胞有关,据说还创造了祠堂建筑上的一个奇迹,就是整座祠堂的建设石料全部取用于一块巨石。后来,祠堂还用作抗日义勇军驻点和学校校址,记载着东湖人的红色记忆。
东湖社区经济社会发展顾问 杨玉民:这个祠堂是东湖人严福添在民国初期漂洋过海打拼,当水手长赚第一桶金后,就回家乡号召族人修建祖祠,建成后时逢1939年日本侵略汕头,这里就腾出来,作为抗日义勇军的驻地,这个祠堂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作为村里一个小学的办学场所。
还有座侨宅,叫“顺琴仙厝”,原主人叫洪顺琴,之所以被称为“仙”,是因为他为人谦和,热心公益,当地人认为他有“神仙济世”的胸怀。这座侨宅,也是东湖人诚信、拼搏的象征。
东湖社区经济社会发展顾问 杨玉民:洪顺琴早年在越南打拼,他当时得到老板的赏识,主要是因为他勤奋、勤劳、拼搏、厚道,老板看到他的品格,就非常赏识他,提升为主管,又奖励他一笔钱,顺琴拿了这笔钱就回家乡盖了这座房子,他又把在海外的这种诚信、拼搏、厚道的精神带回东湖。
如今在东湖,还有不少特色老宅,都是东湖华侨在外打拼后,自己回乡或汇钱回来建设的,像卓厝巷、洪厝埕、石狮巷等,就有很多现状完好的老民居,非常经典。特别是卓厝巷,将古寨门、民居、祠堂、古树和水体串联了起来,形成一条长约两公里、华侨元素满满的游览线路。
摄影师 陈贵涛:在这些小巷里行走,感觉非常宁静、安逸,很有历史底蕴的味道,会有很平静、心情很放松的感觉。
东湖还有三宝,菊花、紫菜、东京丸,春节前后的紫菜正当时,到东湖游玩,如果突然闻到烤紫菜的香味,你大可循香而行,肯定会有口福,东湖的烤紫菜,绝对能给你的味蕾来点“特殊记忆”。
东湖卓记炭烤紫菜经营者 李泽妮:烤紫菜还是要有经验,并不是说烤到变绿色了就好了,它还要烤得均匀,也不可以外层绿的,里面黑的,如果不均匀,里面是不熟的。
如今,东湖有几十家人在烤紫菜,烤好的紫菜,除了可以现吃,还可以炒饭,制作紫菜卷、鱼丸汤、炒时菜等。打卡东湖,以一顿特色美食“收心”,这样的旅途,自然再完美不过。
广告创作工作者 梁灵:了解了一些古村落、古建筑的发展史,也看到了很多东湖居民辛苦的发展历程,十分有意义,而且这里风景优美,人文气息浓厚,我觉得东湖村十分值得大家周末假期的时候来走一走,看一看,吃吃这里的美食,品品这里的人文气息。
信息来源:sttv今日视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