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粿是粉粿中的精品,据说传统的做法是将磨成浆的冷糜(稀饭)、薯粉、新鲜鲎卵和鲎肉制成的鲎汁搅匀后注入桃形粿模,蒸熟后脱模即成。
吃时最忌猛火炸酥,只需浸于文火温油中热透即可,捞起后再淋上酱料。
在现代,鲎酱已经弃用而改用鲜虾,最后淋上的则是以沙茶为主的酱料。传说鲎粿是汕头华坞一个姓杨的人被人迫债迫出来的。
华坞(华,在此处读“鲎”)本来是鲎栖息的地方,后来被拓建为盐田,形成小村落,村民以晒盐和捕鱼为业。
清朝末年,村里有一对杨姓夫妇的盐农,不孕不育,直到中年才领养一个小男孩,取名杨继宗。杨继宗长大,虽无大本事,却侍养父母至孝。两老甚为欣慰。一家虽不富有,可也三餐能度,穷开心地过日子。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老杨某一天忽然偏瘫,久治无方而离世。为了医父、葬父,杨继宗背了一身债。更可怜的是,屋漏更遭连夜雨,杨母又病倒了,大腿生了痈疽,低烧不退,不思饮食。
村里有好心人给了杨继宗一个偏方,说可治杨母之病。这偏方很简单:取鲎肉切碎熬粥加空心菜。
杨继宗如获至宝,立即跑到海边抓鲎,当时的华坞,鲎还很多,只要有技术,很容易捕获。杨继宗不多久就捕得一对鲎,回家杀了一只起肉,如法炮制熬粥。粥到了五分烂,退了阳火,只剩炉底火慢煎,跑到田园割空心菜。割了空心菜回来,半路被债主拦住,好说歹说才放行。
回到家,病床上的母亲告诉他,另一债主上门追债,久等他不到,骂了几句走了。杨继宗救母心切,赶快洗净切碎空心菜,准备放到锅里完成药粥的最后工序。谁知他走到炉边,呆住了!锅里的粥成了一团结晶体。
原来,刚才那个上门的债主讨不到债,为发泄不满把灶头上的一碗番薯粉倒入粥锅里,搅了几下,存心弄坏这锅粥。杨继宗欲哭无泪,好在家里还有一只鲎,还有一些米,只得重新生火再熬药粥。杨母喝了这药粥,病情果然有好转。
回头再说那团债主捣乱弄成的结晶状物,杨继宗舍不得扔掉,用作充饥之物。谁料这物一进嘴里,顿觉十分可口,异之。请老母尝,也说好吃。老母因此物而大开食欲。杨继宗设法满足老母要求。
穷急了的杨继宗有一天忽然开了窍:何不用此物赚点钱?此物的重要配料是鲎肉,杨继宗就给它取名“鲎粿”,把它推向市场。
由于环境影响和人工养殖的困难,鲎的数量大幅减少,甚至在一些省份被列为重点保护动物。
现代的鲎粿已经进行了改良,不再使用鲎酱,而是采用了鲜虾、鱿鱼等其他食材来提鲜,同时增加了鹌鹑蛋、猪肉、萝卜干、香菇等多种配料,使得口味更加丰富。
新的制作方法包括将蒸熟的鲎粿放入文火油炸至酥脆,然后淋上特制的酱料食用。
作者:鄞镇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