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管政权三周年,敏昂莱面临内外叠加考验

南方防务智库
+订阅

“缅甸军人政权内部面临着民族团结政府、民地武装以及罗兴亚人问题所带来的三重压力,外部则面临着融入‘东盟大家庭’的地区身份危机以及美西方国家制裁所带来的经济和国际形象困境。”

“缅甸的局势比敏昂莱刚接管政权的时候更加复杂,缅甸军方正处于‘十面受敌’的境地。敏昂莱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反对军政府统治,更没有想到人民防卫军竟然和缅甸既有的民地武装联合起来,在全国各地掀起武力抗争。”

“民族团结政府旨在推翻缅甸军方,而民地武装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盘,双方在反对军方方面目标一致,但真正的战略目标并不完全相同,两者行动的契合存在偶然性,很容易出现裂痕。”

南方周末记者 王航

责任编辑 | 姚忆江

当地时间2024年2月10日,缅甸《国民兵役法》正式生效,年轻人排长队办签证试图离开缅甸。(视觉中国/图)

当地时间2024年2月10日,缅甸《国民兵役法》正式生效,年轻人排长队办签证试图离开缅甸。(视觉中国/图)

据央视新闻报道,2024年2月10日,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签署命令,宣布《国民兵役法》正式生效实施。依据法律规定,年满18岁未满35岁的男性以及年满18岁未满27岁的女性,都必须应召服兵役,服役期限不超过2年。

《外交学者》分析文章指出,启动征兵法凸显出缅甸军方迫切希望通过补充兵力扭转战场损失,以防止抵抗势力进一步扩大战果。

此次征兵法案生效之际,缅甸军方正面临着西部若开邦民族地方武装组织若开军的猛烈炮火。继宣称攻占钦邦百力瓦以及若开邦敏比亚和皎漂后,2月9日,若开军声称已夺取缅军在若开邦妙乌的最后一个据点。媒体报道指出,这是自1785年缅甸曼德勒王国攻陷若开王国以来妙乌首次陷落。

2023年10月,若开军还曾与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德昂民族解放军联合发起“10·27行动”,在缅北向缅军发起攻势。11月,若开军在若开邦持续作战。

2021年2月1日,缅甸军方接管政权,缅甸总统温敏、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及一些民盟高级官员被军方扣押,缅军司令敏昂莱出任缅甸国家领导委员会主席、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主席。

军方上台后,缅甸政局风云突变。国内,军方与内部反对力量冲突不断,人民防卫军和少数民族武装组织不断对敏昂莱政权发起挑战。

缅甸战略与政策研究院2023年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2月1日以来,缅甸至少爆发了12597起冲突,波及全国330个乡镇中的221个,占比近67%。

三年后的2月1日,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发布命令改组联邦政府,改组后的联邦政府由敏昂莱继续担任国家总理。然而,接管政权三年后,敏昂莱的内外考验仍在叠加。

“缅甸军人政权内部面临着民族团结政府、民地武装以及罗兴亚人问题所带来的三重压力,外部则面临着融入‘东盟大家庭’的地区身份危机以及美西方国家制裁所带来的经济和国际形象困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周士新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目前,敏昂莱推进缅政治局势改革的意愿不强,其面临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冲突无处不在

2024年2月4日,缅甸靠近孟加拉国边境地区爆发激烈战斗。缅甸媒体称,流弹穿过缅孟边境落在孟加拉国境内的班多尔班县,导致两名当地民众死亡。

这是2023年缅甸民地武装联盟对军人政权发起攻势以来,首次有缅甸军人逃入孟加拉国。为逃避与若开军的战斗,目前已有一百多名缅甸边防警察越境进入孟加拉国避难。

战火硝烟之下,孟加拉国不得不将边境地区的居民转移到安全地带,以规避迫击炮和枪弹的误伤。

当地时间2024年2月6日,孟加拉国科克斯巴扎尔,孟加拉国边境警卫队(BGB)人员拘留了在乌希亚寻求庇护的缅甸边境警卫队警察(BGP)人员。(视觉中国/图)

当地时间2024年2月6日,孟加拉国科克斯巴扎尔,孟加拉国边境警卫队(BGB)人员拘留了在乌希亚寻求庇护的缅甸边境警卫队警察(BGP)人员。(视觉中国/图)

若开军与缅军在缅孟边境地区的持续交火,只是弥漫全缅的对抗冲突愈演愈烈的最新体现。

2023年10月27日,缅甸果敢民族同盟军、德昂民族解放军和若开军组成“三兄弟联盟”,以打击诈骗为由,向缅军发起了“规模最大的袭击”。分析人士估计,大约有2万兵力参与了此次行动。

七十余天的缅北激战后,2024年1月5日,“三兄弟联盟”夺取缅军在果敢境内的最后一个军事据点南天门山,同盟军正式宣布全面占领果敢。

在中方斡旋和促推下,缅军同三家缅北民地武组织代表在昆明举行和谈,并达成正式停火协议。但敏昂莱并未迎来期待已久的和平与稳定,战火在缅甸若开邦、钦邦和克伦邦继续燃起。

“从目前来看,双方签订的停火协议只是局部和暂时的,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进程。”周士新指出。

绵延的战火之下,数百名缅军士兵越过印缅边境避难。为了阻止人员流动,印度政府不得不在长达上千公里的边境地区修建隔离墙。

“果敢、德昂和若开这三家民地武装多年来一直在和缅军作战,基本上每五年就会有一次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是之前都没有成功。而此次行动中,果敢同盟军拿回了自己‘所谓的’领土,德昂民族解放军也占领了自己的目标地区。‘三兄弟联盟’的胜利增强了反对势力的信心,让他们看到了缅甸国防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助理教授、缅甸籍华人学者亨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也是过去三个月里缅甸各地抵抗力量为何频繁发动军事行动的原因所在。

1月31日,政变三周年前夕,缅甸民族团结政府与钦民族阵线、克伦民族进步党和克伦民族联盟等三支民族武装组织发表联合声明,概述了春季革命的六大目标,包括终止军队参与政治、将所有武装部队置于民选文职政府指挥之下、颁布体现联邦制和民主价值观的新宪法、建立新的联邦民主联盟以及建立过渡司法体系等。

缅甸民族团结政府正式成立于2021年4月,是由此前执政的全国民主联盟成员组成的“流亡政府”,致力于推翻缅甸军人政权。5月,民族团结政府宣布组建人民防卫军作为其武装派别,以发动针对缅甸军人政权的武装革命。

有报道称,民族团结政府已与克伦族、克钦族、克伦尼族和钦族等实力较为雄厚的民地武装结成联盟。

缅甸军方则迅速将民族团结政府及其附属武装列为恐怖组织,并频繁发动空袭予以回击。

“民族团结政府作为流亡政治组织,本身并没有自己的武装,需要依赖民地武装帮忙建立,而民地武装在长期与中央政府的争斗中,虽然各自在自己的领地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但却很难在领土之外产生影响,并得到民众的支持,但2021年军方上台为两者的合作提供了契机。”亨凯解释。

2023年11月,缅北冲突发生一周后,人民防卫军联合民地武装攻占缅甸实皆省高林镇。美联社指出,这是其攻取的第一个城镇。

亨凯指出,自2021年以来,民族团结政府在民地武装的协助下已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双方并通过合作作战让缅甸军方疲于应对。

2023年11月,敏昂莱罕见公开表示,如果掸邦战事应对不力,缅甸可能将面临四分五裂的风险。

“缅甸的局势比敏昂莱刚接管政权的时候更加复杂,缅甸军方正处于‘十面受敌’的境地。”亨凯表示,“敏昂莱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反对军政府统治,更没有想到人民防卫军竟然和缅甸既有的民地武装联合起来,在全国各地掀起武力抗争。”

背刺和制裁

2024年1月5日,伴随着2389名缅军士兵向果敢同盟军缴枪投降,长达两个多月的缅北冲突以缅甸军方的失败告一段落。美国和平研究所研究员叶秒海(Ye Myo Hein)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这是缅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投降。

法新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老街的陷落具有象征意义,这是缅军自2021年以来遭遇的一大挫折,“它暴露了缅军的弱点,将鼓舞全国各地的反军方力量”。

“‘三兄弟联盟’使用了比较新式的无人机作战,缅军此前从未遭遇过,猝不及防之下吃了亏。更为重要的是,在多面受敌的情况下,缅甸国防军受到牵制,无法把大量的兵力投入到缅北战场。”亨凯分析。

缅北战事失利的阴影,持续笼罩在敏昂莱头上。缅军在作战中表现不佳,引发了支持者的不满和质疑。

1月13日,僧侣包高多(Pauk Ko Taw)在掸邦彬乌伦市广场上发表演讲,要求敏昂莱下台。英国广播公司指出,包高多曾是缅甸军方的坚定支持者,政府军接连失败,“促使敏昂莱的盟友重新考虑”。

“军方的失败一方面让大家感到缅军的实力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另一方面,舆论也普遍认为缅军人心涣散、战无斗志,固守阵地的意愿并不强。”周士新分析。

2023年10月15日,缅甸全国停火协议签署8周年纪念活动15日在内比都举行,这是缅甸军方自2021年执政以来首次邀请民地武装代表人参会,以寻求与尽可能多的民地武装达成停火协议。

然而,派代表出席会议的克伦民族联盟和勃欧民族解放军已选择与民族团结政府合作。2024年1月27日,在掸邦南部缴获了缅军的武器和弹药后,勃欧民族解放军正式宣布结束中立,并向缅甸军方宣战。

勃欧民族解放军在声明中指出,“尽管八年来满怀希望地进行和平对话,但尚未取得有保证的政治成果。”

外界普遍担心,缅军士气不佳将会导致缅甸军人政权内部出现变数。

在遭遇盟友背刺的同时,敏昂莱又迎来了新一轮制裁。

1月31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再对缅甸2家公司及4名企业家进行制裁。美国国务院指责,上述企业和个人一直在为缅军针对平民的空袭活动提供资金和武器支持。

逐个击破?

2024年1月31日,缅甸军方执政满3年的前一天,缅甸国防和安全委员会在内比都召开会议,再次宣布将全国紧急状态继续延长6个月。

这已是缅甸军方第5次宣布延长全国紧急状态。

当地时间2024年1月31日,缅甸内比都,缅甸国防军副总司令梭温在国防和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发表讲话。(视觉中国/图)

当地时间2024年1月31日,缅甸内比都,缅甸国防军副总司令梭温在国防和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发表讲话。(视觉中国/图)

2021年接管政权后,缅甸军方随即宣布全国进入为期一年的紧急状态,并表示将在紧急状态结束后重新举行大选,并将国家权力移交给新当选的政党。

此时延长紧急状态,也意味着缅甸全国大选再度延期。

在亨凯看来,缅甸军方本意上并不想延长紧急状况,但当前的局势不允许其按照自身意图进行大选。

“通过军事手段掌权的军方亟需通过大选实现权力交接,从而走出合法性困境,然而目前缅甸军方依然深陷围堵困境,局势并没有进入到其完全掌控的局面,也没有达到预想中和平稳定的状态。”亨凯解释说。

缅甸民族团结政府声称,已控制了该国一半以上的领土。此外,自“10·27行动”以来,已有逾4000名缅军士兵叛逃或投降,如果将时间线拉长到2021年2月1日,逃兵数目已超过14000名。

不过缅甸军方则反驳说,有关战损以及逃兵的报道均为“假新闻”,目的是为了“抹黑”军方。

双方各执一词真假难辨,但对于缅甸军方而言,最迫切的问题或许是,缅甸的内战将会如何演变。

有专家指出,战略逆转、领土丧失和经济衰退意味着缅甸军人政权已经日渐势弱,“可能陷入死亡螺旋”。亦有媒体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现在断言缅甸军方正处于更广泛的失败边缘还为时过早。

受访专家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缅甸内战的走向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目前看不到和平的迹象。

“缅甸军方在军事实力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包括内比都、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都在缅军的完全掌控之内,而反抗势力经过三年不断发展,正变得越来越强大。”亨凯认为,目前的僵局很难打破。

变数或许取决于民族团结政府和民地武装之间能够维持多大程度的合作。“民族团结政府旨在推翻缅甸军方,而民地武装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盘,双方在反对军方方面目标一致,但真正的战略目标并不完全相同,两者行动的契合存在偶然性,很容易出现裂痕。”周士新指出。

亨凯补充说,缅甸军方很可能会采取分而治之、逐个击破的策略,来分裂抵抗力量,这也是缅军一直以来的做法。

而在战火笼罩之下,缅甸民众则生活在恐惧和不确定中。据联合国估计,缅甸已有约三分之二的地区陷入冲突,造成超过260万人流离失所。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校对 星歌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