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粤·自然这一年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局起势

广东自然资源
+订阅

编者按: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广东以高质量发展牵引广东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年。广东自然资源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着力在“谋空间、强保障、守红线、优生态、夯基础、添活力”上下功夫,实现资源要素应保尽保、生态保护严实有力、资源惠民有为有效。

这一年,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各级党组织在厅党组坚强领导下,创新开展“卓粤·自然”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全力推进“国土空间善治”“保耕地守红线”“资源要素保障提升”等11项“卓粤·自然”示范工程,久久为功打造党建特色品牌。为此,广东自然资源特别策划推出【卓粤·自然 这一年】专栏,回顾2023年11项“卓粤·自然”示范工程取得的亮点业绩。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卓粤·自然”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11项示范工程之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综合使用垦造水田、拆旧复垦、“三旧”改造、资源利用等政策工具,腾挪农村低效用地,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支撑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体系。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01规划引领,支撑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有新格局

2023年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4个市级总规已报国务院审批,其他17个市级总规、57个县(市)总规已全部获批;全省共开展54个镇村联动国土空间规划试点,省“百千万工程”首批110个典型镇在省自然资源厅的支持下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基本建成。

02增加耕地,推进“良田连片”有新突破

自然资源厅推动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意见》,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三位一体”,推动全省42个试点新增耕地1.02万亩,涌现了如广州从化鳌头万亩良田示范项目推进约7000亩土地流转、约6600亩农田集中连片治理等一批优秀案例。

03腾挪空间,促进“村庄集中”有新进展

结合空心村整治、地质灾害防治、村庄搬迁改造等工作,我省在推进土地空间的大整治、大腾挪中闯出了新路子。如从化区吕田镇狮象村通过整体规划、集中建设,将原15个居民分散聚居点集聚为3个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的聚居点;惠州市龙江镇结合矿山修复,探索按照“先建新后拆旧”模式实施,矿区周边村庄整体搬迁;梅州市出台政策鼓励规模化流转整合细碎化的农村土地,实现自然资源资产高效配置。

04增强活力,推动“产业集聚”有新探索

全省42个试点已开展建设用地整理6.4万亩;2023年共处置2022年底前批而未供土地37.54万亩、闲置土地4.43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挣取18余万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涌现出佛山市南海区探索推进“三券”制度改革、设立3000亩周转“指标池”、整备连片产业用地超1.5万亩,中山市三乡镇通过规划调整、集转国、土地合并等方式整备产业用地超1300亩等大幅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鲜活经验。

05优化生态,实现“生态优美”有新成效

2023年全省完成红树林新造2752公顷、修复2105公顷;首次实现单年度三个项目(湛江、深圳、茂名)顺利通过2024年度中央竞争性评审。全年修复历史遗留矿山2045.26公顷,304个持证在采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06夯台筑基,加强整治扩面提质有新作为

推动搭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1+1+N”配套政策体系,为试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下达各试点地区共计2.55亿元引导资金;协商国开行广东分行、农发行广东分行等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授信额度;举办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52个,总金额超1400亿元。厅领导专题向市县党委、政府领导及自然资源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授课;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培训教材,组织全省推进会培训会。

二、典型案例

01广州市从化区:推进村庄集聚和万亩良田整治

基本情况:广州从化是唯一一个国家级县域试点,全区高位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因地制宜差异化开展整治,在县域范围内推动各类要素跨镇域流动,区分重点推进农用地整理1.25万亩、建设用地整理1.72万亩、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109.47万亩。以鳌头万亩良田示范项目为切入点,在1.3万亩的整治区域内通过复耕复垦、土壤改良、化零为整等工程技术手段,推进约 7000亩土地流转和约6600亩农田的集中连片治理;盘活利用龙潭旧镇墟沿街119栋旧厂旧屋的闲置低效建设用地资源,结合整治区域内3片村落人居环境提升,引入越秀集团风行田园综合体产业项目;开展区域内潖江(二)河16.21公里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完善15处区域防洪排涝设施,提升优化区域154.65亩生态鱼塘和农田生态绿岛,推动美丽资源和美丽产业转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经验做法: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引领下,以流域协同治理为重点,统筹推进全区范围内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探索形成坚持全区域一盘棋、全要素一张图、全周期一本账,及以流溪河为主脉,划分4个区域采用差异化整治模式的“三全、四区”整治体系其中,北部生态价值实现区采用源头修复与生态价值实现模式,西部城乡融合示范区采用城乡融合发展模式,中部综合城市功能区采用老城市新活力模式,南部科技创新发展区采用区域协同与产城融合模式。围绕片区发展需求,用足用好建设用地整理支持政策,“多轮”驱动空间格局重塑,释放产业发展潜力,推动打造以1个国家级花卉现代农业产业园、10片现代农业园、12条“百里流溪”系列新乡村示范带为体系的“11012”产业工程,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活力。坚持党建引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构建“1个领导小组办公室+1个工作专班+8个镇(街)专班+X个具体项目部”的组织体系,实行“整体立项—分项审核—统一实施”的项目一体化实施机制,全程把控好整治规划、项目设计、工程实施等关键环节。探索出台《关于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关于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规划用地措施》和《从化区“点状供地”项目实施工作指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畅通城乡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通道,打通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

02佛山市南海区:以“三券”制度改革为抓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基本情况:南海区以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牵引,以实

现产业、城镇、农业农村和生态空间“四集中”为目标,聚焦破解土地碎片化问题,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计划投资444亿元(财政资金约163亿元,社会资金约281亿元),开展农用地整理1.29万亩,建设用地整理5.5万亩,建设碧道130.7千米,建设万亩千亩公园12个。现南海区已完成多个“超万亩”连片整治:村级工业园拆除改造1.9万亩,综合整治6.1万亩,连片产业用地整备1.5万亩,新增耕地及垦造水田5000余亩,集约农用地2.5万亩,产业保障房建设206万平方米,低效建设用地腾退复垦复绿9608亩,修复河心岛20个,建设万亩、千亩公园13个,有效推动城镇、工业、农业和生态四大空间合理分区、连片集聚。

经验做法:率先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实施村改空间与产业规划。率先推出地券、房券、绿券“三券”制度,运用市场力量构建跨区域的土地资源统筹和利益平衡机制,建立 3000 亩周转“指标池”,落实指标奖励制度。建立健全以工作方案为统筹,以“三券”制度为核心,配套综合政策类、农用地整理类、建设用地整理类及生态修复类四类政策的“1+3+4”政策体系。强化示范带动效应,全区认定示范项目21个,提炼出6种“全域整治+”改造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南海经验。坚持将整理释放出来的土地首先交到实业家手里,明确每年整理出的连片土地 70%用于支持工业,以最优质的发展空间保障制造业当家。推动“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同向发力。调动村居参与,推动村集体从“要我改”转变到“我要改”。

03梅州蕉岭新铺镇:结合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乡村振兴

基本情况:新铺镇围绕建设“千年古镇•秀美新铺•稻香画廊”的目标,试点谋划涵盖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乡村风貌提升、产业引入、其他建设项目等6大类型共43个子项目,总投资为7.37亿元。目前已启动23个子项目,合计投资额约4.8亿元,已完成农用地整理5895亩、建设用地整理40亩、保护和修复生态用地2290亩。已连片集约流转5570亩耕地,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895亩。率先以同福村作为示范点,集约80%的耕地流转给专业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帮助农民和村集体增收约500万元。通过规划整理了全镇21个村的碎片化建设用地,集聚出2000亩产业用地,约占全镇村庄建设用地的20%,集中用于产业园区建设。

同时,三坑村率先形成了空心村腾挪的“优迁快聚共富安居”方案,灵活采取两种模式腾挪建设用地,集聚零散居住村民,统一加强公共配套。一是原地集中自建,通过引导分散居住的村民集中上楼,节余建设用地,集中配足配齐配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住环境;二是异地集中安置,引导交通不便偏远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村民往行政村、圩镇周边集聚,腾挪建设用地。在集中、集聚腾挪建设用地过程中,充分考虑调出、调入建设用地所在村的权益,对成本进行了测算,基本实现资金平衡,实现资金闭环、工作闭环。

经验做法:成立蕉岭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县级统筹、部门联动、镇级落实、村民参与”的工作体系。坚持“开门做规划”,加强群众参与,切实反映村民的发展诉求,紧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重点任务,探索建立县镇布局一张图、村建边界一条线、镇村项目一张表、整治监管一平台“四个一”的县镇村规划编制模式。结合“田长制”省级先行县建设工作,以“保护耕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为准则,探索调田、汇田、增田、聚田“四田”模式,推动耕地集聚保护和提质增效。围绕“腾挪拓空间,入市兴产业”的思路,探索宅基地的有偿退出-村组集约的模式,开展空心村“优迁快聚功共富安居工程”,探索建立腾挪存量地、盘活闲置地、集聚宅基地、入市集建地“四地”模式,合理提高农村建设用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水平。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保护,通过以石窟河、石扇河、柚树河流域为主线的水生态修复工程、维育万亩生态碳汇林、耕地安全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等生态建设,探索建立治山、治水、治林、治田的山水生态修复“四治”模式,打造“全域土地整治+山水保护修复”示范亮点。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