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流胶病的发病类型
一般从发病原因上看主要分为生理性流胶和侵染性流胶两种。
①生理性流胶
主要发生在主干和主枝上。雨后树胶与空气接触变成茶褐色硬质琥珀状胶块,被腐生菌侵染后病部变褐腐烂,致使树势越来越弱,严重者造成死树,雨季发病重,大龄树发病重,幼龄树发病轻。
②侵染性流胶
主要为害枝干。病菌侵染当年生枝条,多从伤口和侧芽处入侵,出现瘤状突起,当年不流胶,具有潜伏侵染特征,次年瘤皮开裂溢出胶液,发病后期病部表面生出大量梭形或圆形的小黑点,1年有2次高峰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1次,8月下旬至9月上旬1次,这是与生理性流胶的显著区别。
各式各样的柑橘流胶
①柑橘树脂病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名称也不同。如在主干、枝条上发病常被称为树脂病;叶片、果实(采前)则被称为砂皮病;而在果实贮藏期间发生的称蒂腐病。该病在主干及枝条发病时可引起流胶。
主干受害:病部多位于主干分叉处,以及经常爆露在阳光下的枝干上。病部皮层组织松软,呈灰褐色,并渗出有臭味的褐色粘液,在高温条件下,会出现流胶现象。
枝条受害:病部呈明显的褐色病斑,病健交界处常有小滴树脂渗出,严重时整枝枯死。
②柑橘流胶病
该病也叫流胶爆皮病,主要发生在主干上,其次为主枝,小枝上也可发生。
初受侵染的树一般当年不流胶,次年瘤皮开裂溢出胶液,发病后期病部表面生出大量梭形或圆形的小黑点。
③柑橘驻干害虫
初孵幼虫先蛀食皮层,后蛀入木质部,引起流胶。流胶初期呈泡沫状或点状,逐步凝成软树脂状,最后硬化变黄呈硬树脂状。
④柑橘缺铜
柑橘缺铜时,嫩梢表面会有凸起的包块,内有褐色胶质物,当包块破口后则会流胶。当然,缺铜还伴随着其他症状,如叶片“S”型卷曲、枯梢等。
如何防治柑橘流胶病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的抗病能力
对病树多施有机肥,适量增施磷、钾肥,中后期控制氮肥。合理修剪,合理负载,协调生长与结果的矛盾,保持稳定的树势。雨季做好排水,使湿度下降。适时修剪,改善透风透光条件,同时防治好其它病虫,特别是树的枝干害虫,减少病虫伤口和机械伤口。
对于驻干类的害虫可用吡虫啉或者噻虫啉和溴氰菊酯等药剂对准虫孔喷施,施药后用湿泥巴堵口;对于病原性的要刮除病部,然后用多菌灵或戊唑醇等涂抹保护;对于缺铜引起的应叶面喷施波尔多液或含铜杀菌剂—氢氧化铜等;
②合理修剪
树生长量大、旺盛,在生长期对其进行疏枝修剪和短截,生长期要采取轻剪,对于枝条过密的部分要及时摘心疏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