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描绘奋进蓝图。当天下午3时,韶关组织4个分会场就不同主题展开讨论会。其中,韶关市第四分会场围绕“强化产业科技人才支撑”这一主题进行发言讨论,韶关市重点产业、科创平台等单位人才代表与韶关市产业责任部门分管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共同论剑韶关如何强化产业科技人才支撑,助力高质量发展。
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韶关第四分会场现场。潘俊宇 摄
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南岭团队计划”深入实施
近年来,韶关市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引育工作,出政策、设专项、搭平台、引人才,推动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韶关相继出台《韶关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实施意见》《韶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修订版)的通知》《韶关市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办法》《韶关市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围绕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引育、科技金融融合、创新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其中对获省以上重大科技项目予以30%配套(最高500万元);对引进重大科技平台最高给予800万元奖补;对入选的南岭团队最高给予1000万元经费。
围绕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用足用好省市资金,当前,韶关已立项支持南岭团队16个,产业涵盖大数据、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制造等领域,共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近180人,有七成人才项目已投产实现营收或正在产业化。
创新平台突破发展
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形成品牌效应
韶关联合国家级科研单位鹏城实验室组建粤港澳大湾区数据产业研究院(韶关),推进中国算力网粤港澳大湾区调度中心建设。引进季华实验室与欧莱新材公司设立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在广州、深圳等创新资源集聚地建设科创飞地及离岸创新中心,不断创新技术、人才、资本、项目引进方式。聚焦“产学研用”,结合产业优势,以需求为导向,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广东碳中和研究院(韶关)等11个高水平研究院,基本形成一个重点产业有一家高水平研究院支撑的良好格局。
据韶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韶关拥有419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新型研发机构、3家省重点实验室。
自2021年起,韶关市已连续举办三届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发挥以赛招商、以赛引才、以赛促产作用。共吸引803个项目参赛,其中企业组461个,团队组342个,累计吸引了近150名评审专家、近500名参赛人才奔赴韶关。已注册企业13家,根据需求在谈项目13个,摸清需求正在对接项目10个。
在韶关,人才适岗不断优化。该市积极组织发动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孵化器、工程中心等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岗位、吸收省内外大学生各类人才,为稳就业以及充实科技人才低、中、高不同层级产业提供支撑。2022年韶关市超额完成省科技厅下达的任务数,并在全省各地市中排名第一;2023年省科技厅下达韶关市任务数300个,韶关市仍超额完成并达到580个,完成率高达193.33%,落实人数排名在全省第9、粤东西北地区第一,受到省科技厅通报表扬。
韶关需要这几类产业人才
科研人才
韶关对人才需求集中在人工智能和信息化高端等专业技术人才,本地的大数据人才储备不足,缺乏大数据领军企业 “人才航母”,且韶关市大数据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仍处于起步阶段,人才承载能力有限。
创新创业人才
韶关市亟需汇集持续输出优质新型成果的创新型人才,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与众不同的创新思维,引领专业技术的创新应用,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带动韶关传统工业、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改造,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商业机会。
创新管理及营销人才
高质量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研发技术,还需要有效的管理和市场推广,尤其是需要企业管理专家、成果转化专家以及市场营销专家,帮助将科研成果对外进行推广以及业务拓展,提升韶关知名度和美誉度。
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韶关第四分会场现场。潘俊宇 摄
强化产业科技人才引进培育,韶关将这样做
产业科技人才支撑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强化产业科技人才的培育和引进需要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培养、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韶关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完善人才引进方式,进一步推进“南岭团队计划”、大数据大赛等方式柔性引进不同领域和不同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同时推行双向兼职、联合聘用、人才驿站等引才用才模式,以满足韶关市各类新型产业、传统产业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增加对急需人才的群体便利化政策,提高急需人才的薪资待遇,以留住人才。解决外地人才生活中的困难,重点关注引进人才的生活需求,如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长久驻韶发展。提升人才技能。加强与校企、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提供针对韶关本地产业需求的培训和技能提升计划,提高人才创业和职业发展能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韶关还将建立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开展人才数据库建设,对科技人才进行分类管理,及时掌握科技人才的动态信息,同时帮助各类人才了解韶关市发展机会、最新政策支持和共享创业资源,形成多向互通互联信息系统,提高人才使用效率,以吸引本地人才返韶创业,外地人才更好地融入韶关市。
南方+记者 唐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