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就拿到读博“门票”,有捷径吗?|湾区大学问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本文收录于专辑#湾区大学问#

踏入大学后,就拿到读博“门票”,是什么样的体验?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宣布,即将启动第三届“新农学”本-博贯通创新班选拔工作,面向全校一年级本科生择优选拔30人,组建第三届新农班。

本-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越来越多广东高校落地。

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是读博的“捷径”吗?这将如何加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覆盖文理医工农学科

什么是“本-博贯通”?

通俗来说,就是本博连读,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统一连续就读,学生完成学习并通过答辩后,可以拿到博士学位。

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华南农业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于2022年设立“新农学创新班”,实行本-博贯通培养,培养具有厚实专业基础、较强创新能力、宽广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新农科领军人才。

同年,广东工业大学设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本-硕-博”贯通培养创新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为集成电路领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广州大学同样从2022年起,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两大创新枢纽学科探索实施“精英培育行动”,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试点“本硕博贯通培养实验班”。

2023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始招收首届本科学生,并设置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和本博连读的培养方案。本科生在最后一学年可根据职业发展规划选修所选择领域的进阶课程,并申请硕(博)衔接项目,以有效利用学习时间和精力,优化个性化发展路径。

在文科专业,广东高校也探索了本-博贯通培养模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于2022年启动了本硕博贯通培养专项推免生选拔方案,进一步完善外语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对于本-博贯通培养,广东高校一些医学类专业已有20年的探索。

中山大学。

由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不少医学类专业较早探索实行长学制办学模式,以本-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2004年,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开办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均成为学校的王牌专业。

可以说,广东高校本-博贯通专业,已覆盖文理医工农等多个学科。

不意味着读博有“捷径”

目前,高校对本博连读的选拔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设置单独专业,在高考后从填报有相关志愿的考生中选拔,如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八年制、广东工业大学“强芯工程”本硕博贯通培养创新班。

另一种则是入学就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选拔,如华南农业大学“新农学”本-博贯通创新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本硕博贯通培养专项。

“本博”连读,怎么读?

在华农,“新农学创新班”依托作物学一级学科,每年在春季学期开学初从全校大一学生中选拔30人组建而成。入读后,学生在不同实验室“轮转”,根据兴趣提前探索研究方向,在大一期末通过双向选择完成博士生导师匹配,此后由导师全程指导。

该创新班的培养年限一般为8年,实行“3+1+4”的培养模式。学生前三年完成本科阶段的主要课程;第四学年除了开展本科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之外,还要修读22学分的本博贯通的专业课程,为攻读博士研究生做好衔接准备。

华南农业大学新农班班旗。

华农农学院副院长马启彬介绍,本博课程贯通,实行“一张表”递进式课题体系,学生在前4年就能统筹按照本科和博士阶段的课程要求和学位论文要求进行学习,后续不必重复修读课程,学习和培养效率大大提高。

但是,本-博贯通不意味着读博有了捷径。

“新农学创新班培养的是拔尖人才,而且博士阶段对科研能力有较高要求,容不得马虎。”马启彬说,虽然学生们拿到了创新班的“门票”,但必须按照人才培养的高标准要求完成课程学习任务,且本科阶段前三年的平均绩点需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推免资格条件,才可以获得读博的“入场券”。

广工“强芯工程”本硕博贯通培养创新班的学生通过高考录取而来,30个人的班级“只出不进”。广工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熊晓明介绍,2022年招收的第一届30个学生中,已有3人因成绩不合格退出了创新班,后续不会再增补。

这一创新班的学生可选择逐步完成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学段,也可以在大四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时,选择5年制的硕博连读或直博。

2021年10月,广东工业大学正式成立“集成电路学院”。

与普通班级相比,创新班有什么特点?

“教学会更加深入,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也可以跨年级选修课程。”熊晓明介绍,同样的课程,创新班的学生要学得更深。他以数学来打比方:普通班学到加减乘除,创新班要学解方程、开方。

“我们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大二时跟项目、做实验。”熊晓明说,到了大四,创新班还会为学生增设研究生课程,鼓励他们做一些基础的科研训练。

今年大二的庄焕欣是“强芯工程”创新班第一届学生。在他看来,创新班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模拟电子技术课,老师就要求我们做一个实物出来,从设计到组装都得自己完成,很锻炼人。”

目前,该创新班的课程考试大多采用项目形式,让学生动手实践、分工合作。熊晓明说,学院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生学好学饱,更有创新力。

构建跨校贯通培养机制将成为新需要

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意在何为?

当前,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高校面向医学、信息、农业等领域,积极探索“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创新路径,也是对国家重大需要的自觉回应。

“不难发现,设立贯通培养创新班的学科专业,都紧扣国家战略急需,主动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广州大学教育学系主任曾小军说。

华南师范大学广州教育治理现代化高等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余晖认为,与读完本科,再考硕士、博士相比,本博贯通培养能够化解考研、考博等应试准备对科研创新能力发展的干扰,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推动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本-博贯通培养模式,实现了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无缝衔接。”余晖认为,高校能够凭借校内各学段、各部门的有效衔接,尽可能减少重复学习的比重,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做研究,在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创新实践等方面实现有效进阶。

目前,本-博贯通培养模式多布局在临床医学、农学、电子信息类等学科。余晖认为,这些学科多属于理工科,相比于人文社会学科,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知识进步,更倚重年轻科学家。

余晖举例,关于顶尖科学家职业生涯发展的研究显示,科学家创造力的巅峰期多为攻读博士学位以来的20年内,许多诺奖级科学发现正是诞生于科学家职业生涯的这一时期。“因此,理工科对于科研人才培养的时间进程有更强的敏感性和紧迫感,希望通过缩短博士生培养周期,助力年轻科学家尽早达到创造力峰值。

广东工业大学学生。

随着本-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步推广,高校人才培养将迎来哪些新变化?

“淡化应试考核是一个方向。”曾小军说,本-博贯通培养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更突出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余晖认为,未来,构建跨校贯通培养机制将成为新需要。对于高校自身而言,学生的转出或许被视为优质生源的“流失”,但站在全局角度,推动优质生源在校际合理有序流动,有助于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

“有必要为学生流动创设宽松的制度环境和灵活的保障机制,将各校内部的‘小贯通’拓展成为全国范围的‘大环流’。”余晖建议,可由专业共同体确立关于本-博贯通人才培养的通行标准,包含生源、师资、课程、学分、考核等方面,并建立有效的校际协调机制。

在余晖看来,本-博贯通培养模式,或将逐步消解本硕博各学段的边界,推动硕士生培养走向分类发展道路。

“未来的硕士人才培养,将沿着学术型/专业型硕士的分轨,延伸出两条不同的路径。”余晖说,学术型硕士将逐渐与博士生培养并轨,成为博士生培养的预备阶段,其招生比重将会逐步缩小;而直接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的专业型硕士将成为硕士生培养的主线,不同专业的培养年限将结合各领域特点进行差异化、动态化调整。

南方+记者 马立敏 汪祥波 刘汉能 姚昱旸 实习生 李智森

编辑 钟烜新 陈梅玉
校对 王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