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10月在全市教育系统首次开展“我为什么当老师”主题沙龙,再到2022年春季开学10万教师同上“师德第一课”、2023年秋季开学10万教师集体宣誓,东莞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由此开启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师德师风建设每月主题活动。
2月18日9:00,2024年春季开学莞邑教师“师德第一课”上线南方+,本期主题:弘扬教育家精神 薪火相传 点亮未来。点击此处回顾视频>>
弘扬教育家精神,从2023年10月起,“我为什么当老师”主题视频先后与大家分享了陶行知、蔡元培、徐特立、叶圣陶共四位教育大家的故事。恰逢“七棵树”莞邑良师沙龙第100期举办,我们特别制作本期视频,将“教育家精神”铭于心、践于行,一起来听专家、校长、老师们的思考与收获。
【专家分享】
如何去定义和理解教育家?
什么是教育家?如何去定义和理解?在本期视频中,吴颖民、马宪平两位受邀分享的专家给出了他们的理解,并阐述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深层意义。
“中国教育60年60人”荣誉获得者、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首批南粤优秀校长吴颖民
吴颖民表示谈“教育家精神”,首先需要对教育家有一个基本的界定,“我想教育家最鲜明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它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为此,他用三条来高度概括教育家,一是有比较独特而且系统的教育主张;二有长期的而且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三有影响力,没有影响力是成不了“家”,这三条缺一不可,少一条都不行。
北京教育学院原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马宪平
马宪平指出,现在给予“家”的命名太多了,但是真正一个“家”的内涵,要完整地、准确地表达出来,是需要有研究、需要有实践、需要有探索的,“比如,在教育的工作中,长期地执着地坚持做一个事情,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念和方法以及规律性,而且是能够对教育领域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和辐射力,才成为教育家。”
【教师访谈】
如何去践行弘扬教育家精神?
薪火相传、点亮未来,这几个字不是随便说说的,需要老师们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将“教育家精神”铭于心践于行,东莞一线教育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本期视频特别对话了六位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东莞教育人,六位老师也用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对六句“教育家精神”内涵做了深刻阐述。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全国优秀教师、东莞市机关幼儿园教师卢玉珍
卢玉珍:当一名幼儿园老师,每天可以和孩子们在一起,那就是我的初心。幼儿虽小,但是他是国家的希望所在;幼儿园虽小,但是它可以托起明天的太阳。
作为幼儿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要用爱心和智慧,为孩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看着孩子们一代代健康的成长,这也是我作为幼儿园老师的特别的幸福感。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全国优秀教师、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教师冯妹娇
冯妹娇: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来到中职的孩子,可能他们的数理逻辑没那么发达,他的语文、数学、英语可能没那么好,但是他肯定有他的优势,如果找到了适合他自己走的道路,也是能够出彩的。
作为老师,一要有责任担当,二是要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三要当好学生的榜样,其实这三样背后的本质,就是要爱我们的学生。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全国优秀教师、东莞中学教师唐章辉
唐章辉: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最关键就是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我在教学过程中,会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启发学生。在最短路径算法教学中,我就举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求两地之间最短距离的路径;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求两地之间用时最小的路径;第三个问题,让学生求出两地之间费用最小的路径。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培养他的思维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全国优秀教师、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教师熊莺
熊莺:聊到这个话题,我的眼前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小镜头,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的教育人生就是由无数个平凡而温暖的小镜头组成的。打开镜头,我看见我在给一年级的孩子上识字课、给三年级的孩子上阅读课、给五年级的孩子上作文课,这些镜头,汇成了我教育人生的第一个词——实践。
镜头一转,我看见当我站在路边的候车牌下、当我坐在拥挤的公交车里、当我漫步在小区的林荫道上,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班里的孩子们,他们近来进步最大的是什么?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我的帮助?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点子往往就在这些时候,以这种方式冒了出来,这些小镜头汇成了我教育人生的第二个词——思考。
镜头再转,我看见这个学期,我领着全班的孩子去参观科学馆,去参加2023年东莞市的中小学科技节,用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这些小镜头,汇成了我教育人生的第三个词——创新。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全国优秀教师、东莞启智学校教师张红霞
张红霞:选择了特教,就等于选择了无私奉献。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我们的孩子能够和正常孩子一样,享受美好的校园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特殊教育它是仁爱的事业,每当我看到我们的孤独症孩子能够和人交流,患智力障碍孩子可以自理,我们的听障孩子跨入大学的校门,患脑瘫的孩子走上工作岗位,想到他们的家庭少了一份忧愁、多了一份喜悦,所有的苦和累,在我的心中都融化成了喜和乐,我的梦想也在慢慢地开花。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全国优秀教师、东莞市塘厦第二初级中学校长梁文典
梁文典: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说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我的理解就是到更需要的地方去,成就更多的师生。
我想从两段经历谈起,2016年我到了西藏,参加组团式教育援藏,在东莞很多老师跟我一样,走上了支教的道路,我想胸怀天下就是到更需要的地方去;第二个经历,2023年我调任塘厦,我所在的塘厦第二初级中学是一所新学校,22年9月份开学,现在有3600多学生、290多名老师,老师的平均年龄29.2岁,从市区跑到镇街,很多人不理解,而我想它需要我。胸怀天下、以文化人很宏大,落到实处,就是更需要的地方去,成就更多的人。
【专家论道】
弘扬教育家精神体现了教育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教育家精神’并系统地阐述‘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从教育家的定义和理解,延伸到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意义,马宪平教授通过一场微报告,阐述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在他看来,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从“经师”到“人师”统一,一直到“大先生”,再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是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内涵论述的不断丰富,既继承了中华优秀教师的文化,同时又体现了教育的时代要求。
而对“教育家精神”的凝练和阐释,既要立足实践,又要遵循原理并创生理论;既要回望历史,又要着力现在,还要前瞻未来。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它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马宪平认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反映了人民教师的价值追求,反映了人民教师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人民教师的集体人格和职业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重在弘扬,这不仅局限在少数教师,也应影响广大教师的行为实践,“努力地教好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全人,成为一个健康的人,这就是弘扬‘教育家精神’最重要的追求。”马宪平说。
【统筹】王慧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摄影】南方+记者 孙俊杰
【设计】袁永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