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长高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使命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2月18日,龙年首个工作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进一步促进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和策源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使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说,中大将继续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立足广东、联动港澳、服务国家,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高松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服务高质量发展需求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创新驱动发展,尤其是要发挥科技创新对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作用。”高松认为,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要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要有重大科技突破尤其是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有广泛的带动力。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使命,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争取产生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加大科技创新高端人才供给;其次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使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生产力;再次要结合国家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具有广泛渗透性、带动力的领域前瞻布局,超前引领产业变革。

今年是中大建校100周年。目前,中大在广州、珠海、深圳三地办学,三个校区实现了错位发展,学科布局分别与广州“3+5+X”、珠海“4+3”、深圳“20+8”的产业布局相对接。

“当前,广东正在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进一步结合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助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高松说,通过以应用牵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中大进一步推进了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更好地进行有组织科研,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更好地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中大目前已形成了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格局,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

近五年来,中大科研规模和质量持续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总数5179项,同比增长47.9%,集中受理期立项数连续八年全国排名前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97项。科研经费年均增长3.7%,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超过40亿元,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十四五”以来,中大年均科技合作企业1150家;与企业建立多个联合实验室,2023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3.5亿元,比上年增长近一倍。在创新药物、生物疫苗、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资源、能源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高价值科技转化成果。

“中大要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将继续结合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学科布局,以高质量学科体系建设为基础,着力提高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质量,通过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助力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高松说。

中大要面向区域创新需求,找准协同创新的结合点。将前瞻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和产业布局来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继续大力支持科技攻关,推进“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以应用牵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更好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

“中大要推进高质量国际化办学,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新动能。”高松说,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这一重大机遇,高质量推进国际化办学。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支撑带动作用,加强与港澳联动,继续推进粤港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的建设。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努力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个方面的高水平国际合作,更好地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南方+记者 吴少敏

编辑 李静娴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