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新会:千亿强区勇争一流

南方日报 南方+

岭南春早,冈州日新。

2023年,新会以勇争一流的奋斗姿态,跃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40位,地区生产总值达1011.25亿元,同比增长7.2%,成为江门首个千亿GDP强区。

2024年,迈入千亿新台阶的新会正乘势而上,真抓实干,全力建设更高水平的“一园三中心”,奋力打造“强区强镇富民兴村”高质量发展标杆。

跻身千亿强区

银洲湖畔,奋楫搏浪。

新会千亿之路播下的“金种子”,又迎来了收获时节。日前,位于新会的钧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过会,将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该公司是全球第四大电流感测精密电阻企业,也是江门2024年第一家IPO过会企业。

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是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产业集聚区,其中新会片区面积占半,且布局多个专业园区。扎实的工业基础和完备的工业体系,是新会率先迈入千亿强区的支撑,也是企业快速成长发展的沃土。

聚力“一园三中心”不动摇,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去年完成土地平整2300亩、出让4280亩、建成园区道路14公里,建成28万平方米产业新空间,三大“万亩千亿”产业园区雏形初显。

2023年,新会地区生产总值达1011.25亿元,同比增长7.2%。图为新会风光。新会区委宣传部供图

2023年,新会地区生产总值达1011.25亿元,同比增长7.2%。图为新会风光。新会区委宣传部供图

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建设实现新跨越——双碳实验室与港科大共建的“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成功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增至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增至92家,产值超亿元企业增至200家;引进亿元以上项目90个,总投资额630亿元,项目数量、投资额、10亿元以上项目数等稳居全市第一。

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建设呈现新气象——江门站直达香港,通达城市增至81个;中开高速新会段全线通车;精心举办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建成“侨梦苑”新会园侨企展馆,与澳门实现跨境通办事项超500个。

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取得新提升——以头号工程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区镇经济一体化改革,推动圭峰会城分片治理,银湖湾滨海新区、工业园区两大管委会联合办公;3镇上榜全国千强镇,大鳌入围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崖门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

进入“后千亿时代”,新会将如何应时代之变,抢发展先机?

拥抱“大桥经济”

湾区潮阔,勇立潮头。

珠江八门入海,新会占其二,是典型的珠江口城市。今年,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全线贯通,新会将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经济生活圈,但区位交通实现历史性突破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白热化”的区域竞争。

1月25日,珠江八门之一的崖门出海口“双喜临门”——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交工试航,以及华津码头启用。

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是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规划“三纵三横三线”中的“三线”之一,属于交通运输部和省水运重点工程。项目运营后,崖门航道可满足1万吨级船舶满载全潮单向通航,兼顾2万吨级散货船、杂货船和集装箱船满载乘潮单向通航,成为省内除虎门外又一条通航万吨级海轮的出海航道。华津码头项目总投资10亿元,将新增3个3万吨级多用途泊位,优化银洲湖万吨级大型专业化泊位布局和大宗货物运输结构,进一步发挥崖门出海航道水道重要作用。

新会将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经济生活圈。黄健 摄

新会将全面融入大湾区1小时经济生活圈。黄健 摄

不难看出,新会已以“拥抱”之势大力抢抓“大桥经济”机遇,积极融入“黄金内湾”建设。

因势利导,导往何方?聚焦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建设,新会正以北部新会智造产业园、中部珠西科技新城、南部银湖湾滨海新区为战略支点,打造三大“万亩千亿”产业园区,加速优质项目落地和效益产出。

其中,新会智造产业园涵盖凤山湖园区、大泽园区,谋划建设联动拓展区,重点布局新能源电池产业;珠西科技新城涵盖轨道交通产业园、江睦产业园,重点布局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储能产业,预留新能源汽车发展空间;银湖湾滨海新区涵盖核心区和珠西新材料集聚区、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海工装备产业园、金门工业园,重点布局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

与此同时,新会加快构建“2+2+N”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现代轻工纺织和现代农业与食品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若干产业集群。

如今,新会28支招商队伍正持续走在全员全产业链招商的路上。

◎一线

“清华研发+新会制造”

扬帆出海

1月26日11时,我国首台超100千瓦的气动式海浪发电装备“华清号”在江门新会下水。该装备由清华大学团队研发、新会造船企业承建,交叉融通了海洋动力、能动工程、电机工程、智能控制、监控量测、机械制造等学科,获得授权专利18项,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可解决深远海能源供给难题。

“从2021年下半年起,我们开展海上性能测试,经受住了台风‘暹芭’的考验,验证了高效宽频波浪能俘获技术、波浪能转换的冲动空气透平技术、低速宽工况高效发电机技术和装置强生存力技术,所有技术指标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华清号”承建企业广东民华船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程云华表示,这是竞得此次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关键。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海洋能首席科学家张永良介绍,“华清号”的特点在于安全可靠、宽频高效、布设简便、易于维护、性价比高,在12级台风期间仍能可靠发电。该项技术成果各项性能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按照国家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评价已达到8级(最高9级),基本具备了产品产业化条件。

事实上,新会早在南宋就能制造“载重700石至1000石”的横江船,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船型之一“广船”也大多产于新会。近年来,新会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迅猛,不仅坐拥广东规模最大民营船舶制造企业——南洋船舶,更承建了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并形成以银洲湖区域为核心区的发展格局。

【撰文】黄绍侦 潘晓晨

编辑 梁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