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的致命问题:既坑自己也坑周围

南方周末
+订阅

“乡愿,德之贼也”,精准地揭露了“老好人”的危害性。看上去人畜无害,却因为对谁都不敢得罪、不愿说“不”、不能主持公道,从而导致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风气败坏,也令一个家庭失去凝聚力。

伍里川

责任编辑 | 陈斌

在人们越发强调原则与人格独立性的当下,讨好型人格受到的嫌弃也与日俱增。这似乎对讨好型人格有所不公,毕竟这种人以好说话著称,但“讨好型”人格的致命问题恰恰是被表面上的“你好我好”给遮蔽的。

一般来说,讨好型人格指的是为了讨好他人而宁愿自己吃亏、压制自己感受的人格。这种人格和一般意义上的“息事宁人”还不太一样,由于出发点不一样,讨好型人格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为自己争取利益,哪怕是情绪价值,他们首先担心的总是自己有没有惹别人生气、别人生气了天会不会塌下来,为了消解这种担心,他们从源头上就放弃了“争取权益”的想法。这种特性使得他们更像一个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人,但实际上,他们依靠不断地自我抑制而主动抹平了和他人之间一丝一毫的冲突、纷争因素。

他们确实受到了有些人的欢迎,现实中,每个讨好型人格者的身边都有一个看上去比较强势的人。但一个人只要洞察了这种人格的真相,就很难不讨厌。简单地说,假如讨好型人格者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和别人产生关联——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这种人格是对别人“无害”的,否则,就是对周围的人“有害”的。

换言之,一个人如果只是职场里的普通员工,有没有讨好型人格还不打紧。这种人在职场往往想营造八面玲珑的印象,但其实是百般委屈自己、取悦别人、不敢得罪任何人,以此获得所谓的好感。但作为领导如果这么干,那么团队的人就遭殃了。用一位网友的话说,他们不敢为“自己人”争取利益,如果你和这样的领导在一个团队的时候,你的利益会被无限缩小。

简单地说,他们既不敢为下属“挡子弹”,也不敢为下属争取合理的利益。当别的团队的人抢功劳时,他们只会避让,当有培训、受奖、升职等好机会出现而引发竞争态势时,他们不会为下属说话,甚至还会以“咱得注意吃相”为借口打消下属进一步争取的计划。有朋友和我说起过这样的部门领导:有了好处让给别人还不算,当下属遇到不公平的事时,他们也极力劝阻下属抗争,理由是“吃亏是福”。一年到头下来,论功行赏的机会都寥寥无几,风光是别人的,累活脏活是自己部门的,于是怨气四起,有的人甚至设法调到别的部门去。

有人说,这是佛系领导,其实不然,“佛系”并不代表无原则地让渡己方的权益,也不代表有自我牺牲的冲动。而讨好型领导的处世原则就是“相安无事”,因此他们在单位就像一个“无事牌”一样被各方势力小看,以至于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值得注意的是,讨好型领导的另一面是“自私”。因为,他们本人往往可以通过“顾全大局”而获得上司的肯定,从而在一个单位混得更圆润。说白了,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提高自己在一个单位的地位,而不惜牺牲部门和下属的利益。

在这种领导的治下,部门看似既有成绩又有格局,但员工长期在压抑、不平的气氛中工作,创造性和激情必然锐减,讨好型领导也就功不抵过了。

做领导,气质上无论是“霸道总裁”那种,还是沉稳谦逊那种,都不能离开一个原则,那就是应该担起全部的责任,为部门发展扫除障碍,为下属遮风挡雨。为了尽责,也为了部门的发展,做领导就得有坚持原则、赏罚分明的意识。该顶回去的一定要顶回去,该弥补的一定要做出弥补。如此一来,才能让下属归心。而当一个部门形成“将士一心”的氛围时,那些觊觎者反而不会小看这个部门,在争利时也会掂量掂量。

多年前,我在前东家担任部门领导时,自认为没有很高明的领导艺术,但好在能担事,能为下属着想。在大领导处理员工问题有失公道时,我多次据理力争。而当别的部门领导对我所在部门的同事做出不公正评价以至于产生不佳影响时,我也没有让步过,甚至为此拍过桌子。这种表现固然缺乏圆滑,但也获得了部门多数同事的认可。当年,在部门一些同事听说我决定离开前东家后,颇感震惊、难过,理由是:“你都走了,我们干得还有劲吗?”这话,令我温暖至今。

讨好型领导往往难以体察这种你敬下属、下属敬你的职场情愫。在他们的眼里,既然我都已经讨好别人了,整个部门自然就得保持一致、不可有例外。于是,在一个单位里就出现了这样的奇特景致:和部门领导关系好得不到好处,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和好的发展机遇,或者说,你越是对他好,他越是伤害你;和部门领导关系不好的,甚至对着干的,反而处处得利。这绝不是正常的、健康的职场生态。

可悲也可怕的是,讨好型人格,并不只是作用于职场。由于这种人格具有连贯性、整体性,因而也在更多的领域显现出危害性。例如,当一个属于讨好型人格的父亲面对孩子被人欺负的事实时,往往会和稀泥,甚至满脸堆笑地对外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丝毫不顾自家孩子的委屈难伸;当一个属于讨好型人格的丈夫在妻子遭到商家的欺骗,或者妻子被亲友毫无道理地数落时,他不是设法为他人“转圜”,就是含糊过去,甚至假装看不见。这样的人,也是在让渡自家的利益以追求毫无意义的“太平”。他们处处逃避、敷衍,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鸵鸟”。

拥有如此讨好型人格的人,也就是孔子所不屑的乡愿。“乡愿,德之贼也”,精准地揭露了“老好人”的危害性。看上去人畜无害,却因为对谁都不敢得罪、不愿说“不”、不能主持公道,从而导致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风气败坏,也令一个家庭失去凝聚力。此外,这种人做朋友也够呛。因为只要出现在稍有挑战性、考验性的场合,他们一定会以极度窝囊的表现让你难堪。最好的办法是远离他们,万事清净。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校对 胡晓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