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石壁屏山郭氏大宗祠位于一个绝佳的地理位置上,背山面水,后面是名山大夫山,前面是屏山涌,为市桥水道的一部分,与顺德水道相接,东面通狮子洋,现在祠堂上面有广台高速、东新高速的交汇处,是水路交通四通八达的要处。
祠堂中堂“世泽堂”
“世泽堂”牌匾
祠堂中堂前连廊
屏山一村郭氏一族追奉唐代名将郭子仪为祖先,认郭子仪之子郭暧后代,南宋南迁珠玑巷,认珠玑巷迁入佛山的郭子文为始祖,四世再迁沥滘,七世迁石壁屏山,修建祠堂也从七世开始。
后祠堂几次修缮,祠堂内有嘉庆、道光年间重修祠堂的一块残碑,碑内记载各方捐资修祠堂,“建江祖一百两、伦江祖一百两、叶江祖一百两、时进祖一百五十两、时通祖、时表祖共一百五十两……”各房捐给修祠堂的善款基本都是一百两,可知到清代中期,郭氏一族已经枝叶繁茂、家业鼎盛,具有雄厚的资金来重修祠堂。
清代同治丁卯科、壬戌科举人
祠堂整体外观
祠堂头门
墀头砖雕灰塑
嘉庆道光年碑刻
郭显性、郭显隆(革命人物)手写简历
祠堂始建年代不祥。据现村碑铭和族谱记载,该祠堂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48年),清朝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重建,后堂在建国前拆毁,2005年修葺头门、中座以及重建后堂。存清代建筑风格。
坐东南向西北,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20.5米、总进深39.7米,建筑面积807米平方,占地面积1176平方米。该祠堂为硬山顶,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大门花岗岩石门夹,石额阴文楷书刻“郭氏大宗祠”五字。中堂明间后悬挂“世泽堂”木刻横匾。
虾公梁上的石狮子,前檐下的砖雕、灰塑,架梁上的木雕,三面墙上的壁画,雕工精细,画艺超群,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祠堂装饰艺术较为丰富精美,屋脊灰塑有栩栩如生的动物、花果装饰等图案。该祠堂保存较好,是屏山一村规模最大、装饰较精美的宗祠建筑之一,对研究番禺古代祠堂文化及装饰艺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2011年,郭氏大宗祠被公布为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文:番禺融媒记者许林海 通讯员钟思如
图:钟思如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