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愁到乡趣,重新发现东莞乡村

东莞发布
+订阅

春节,是属于返乡的节日,是中国乡村最热闹的时刻。

世界很大,村落很小。

人们总是在团圆的日子里想念家乡,在离开和返回之间重复。

逆水流龟村堡(摄影:万逸洋/影像莞)

逆水流龟村堡(摄影:万逸洋/影像莞)

盛大的仪式与情绪,熟悉的面孔和味道……乡村,承载了中国人最深刻、最复杂的情感。很难想象,没有了乡村,春节会如何,每一个需要纽带的生命瞬间又会如何。

乡土中国在巨变,今年回家,你的村落怎么样了?

为什么人们对乡村永远有所挂念?这一代人,想要什么样的乡村?

01

山海之间,里闾保聚

重新「扫描」东莞乡村

03:51

三分之一山,三分之一水,东莞乡村,在山海之间。

“里闾保聚”——虎门镇白沙社区逆水流龟村堡内,龟尾楼门额上的四个大字。

意思是,集结乡里、保卫家园,不离散

莲花山下,狮子洋畔。这座以长寿灵龟为形、易守难攻的堡垒,传说是当年清兵入关,京城失守,明末进士郑瑜为了保护财富和明朝崇祯太子而建。

从高空俯瞰,“逆水流龟村堡”犹如一只浮在水面上逆水而行的巨龟,北面凸出护墙的是龟首,堡垒上的三个红砖是龟鼻与龟眼,四角小楼则是龟的四足。

宽18米的护城河环绕全堡,村堡内72间青砖大屋瓦房,象征龟的72块鳞甲,也像一个藏满奥秘的“二维码”,等待每个好奇的人来扫描。

村堡的故事有很多,代表着构成东莞这座城,古朴的一部分

留有弹孔的金包银墙是战火摧残的痕迹,浅小的排水渠让村堡380多年来免受水患之灾,用蚝壳堆砌的顶墙有“富豪”之意,还有雕有龙首龙尾的宅邸,通向树林的逃生密道,从未重建天日的金银……

时光温柔又残忍地不停更替,护城河涟漪轻荡,村堡前的大树下,微风轻拂。

曾经,围墙是村落判断敌我的第一道防线,能走进这座堡垒的,除了本村人,或是商贾,或是客人。

如今,虽然出入村堡的仍然只有门口唯一的水泥桥通道,但乡村已不再“封闭”,来考察的德国、韩国专家,来探访的国家地理杂志,来打卡的市内外游客,他们共享着东莞的村落记忆。

300多年过去,当年的人事都逐渐消散。

庆幸的是,当村落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日渐罕有而珍贵的地理景观时,住户不多、生活平静的“逆水流龟村堡”,又回归到了乡村作为“聚落”所聚集的人与事本身

02

从乡愁到乡趣

物理的堡垒和精神的堡垒

村落的围墙已逐渐隐去,比起物理的堡垒,或许今天的人们,更需要精神的堡垒。

令人欣慰的是,当人们带着乡村和城市的双重记忆成长时,他们最终没有停滞在乡愁之中,而是用“有趣”——为乡村打下了新的注脚

在东莞人口第一大村麻涌漳澎村,跟着《中国好声音》学员曾敏杰一起开演唱会,找村子里的“土著”乐队夹Band。

去看看“村BA”的主力、龙舟赛里村代表队的得力扒手,去和村头小卖部的常客、后备箱市集的摊主、村小的孩子们聊聊天……

各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乡村发生,做什么的都有,做什么也不稀奇。

95后视频博主“张校长”带着自己的镜头走进彩虹般的横沥山厦村,在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里,和拥护农耕的村民重温中国人骨子里的“种菜”基因。

在“相牛故里”张坑村,“相牛”技艺的传承、与牛相处的哲学,成为村民心中劳绩与诗意结合的慢生活方式。

把“远方”的理想安置在当下,人们对乡村发展的追求,逐渐从“速度”和“发达”变成“舒服”和“宜居”

造了一个“艺术江湖”的石排塘尾村,有培养了镇内很多大人小孩的本地书法家,也吸引了从深圳前来定居的工艺美术大师,和87版《红楼梦》妆造大师杨树云的亲传弟子等。

烧制釉器、汉服走秀、画唐卡、吹孔琴……十多个类目的文艺工作室把村落变成艺术家聚集地,也让潮流重新聚焦乡村生活美学,呼唤设计与潮玩落地。

乡村成为了艺术的声场,“最好的保护,就是活化利用。”

黄屋好味、丁屋有戏、彭屋入梦。成为山水新天地的东坑丁彭黄片区,以“非标准”的面貌,包容着一切治愈城市人的松弛感。

传统美食、传统戏曲,新潮运动、新潮创业,乡村的民俗糅合在新生的建筑里,新的植被也一同生长。

没有围墙,也没有天花板。人们所向往的缓慢与恬淡、古老与守望、雕梁画栋与古树水塘,都被珍藏在乡村里,从未消弭。

03

喜新也恋旧

城与乡,重新走在一起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重新爱上乡村?

向往的乡村生活是什么样的?

五集青年纪实观察节目《走,趣探村》,重新“扫描”了东莞乡村。在知乎专栏里,网友写下这样的答案:

在农村土生土长的人,对农村一定会有着特别的感觉……其实农村有趣的生活不是多么辉煌,有多大的事,可能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这里生活成本低,但生活质量不低,这也是这几年为啥很多人愿意回农村的原因吧!

——网友@文旅鸿煜

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其实就是去菜园子里摘菜。

圆润饱满的嫩南瓜,摘回来清洗干净切成大块炖熟,味道真是鲜美!

——网友@晚霞中的灿烂少年

时代在变而人也在变,不变的只有一年四季和四季的自然风景。乡村有山有水,有蓝天有白云,有新鲜的空气,还有数不尽的绿色植物,这些都是最真实、最原始、最自然的东西,这些乡村里随时都有的东西,在城市里却是稀缺的。

——网友@claire刘倩

我可能是早一批的回乡创业者了,当时是带着诗与理想,回到了家乡但父亲仍坚持要守住老祖宗的产业,我是很沉重的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后来我在深入了解了家里的茶园之后,做了一些变动,就开始盈利了。

——网友@匿名用户

离小溪近的地方,一屋一人一狗,简简单单就好,每天早上给我的小花园浇水,看着它们一点点的长大,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再带着爱犬出去溜弯儿,去森林小溪边跟狗狗一起玩耍,中午再带狗狗回家给我和它做自己种的菜,下午就呆在家里,看一部好剧,一直躺在舒服的沙发上。

——网友@匿名用户

在村里生活就是被爱着的感觉。无论在外面我多苦,受了多少委屈,回到家之后的我都会特别开心。

——网友@一伊

栋栋新房子、一家家茶饮店;

一个个小公园、一片片新农田。

巨变中的乡村与城市,各自打破常规,又走在了一起。

乡村如繁星散落城市间,传奇的过往与当下,支撑着传续变幻的底气。

对东莞来说,“近代史开篇地”也好,“国际制造名城”也好,机遇的眷顾和人类勤劳累积出的奇迹,都在这里发生。

乡村与城市相互拥有,人们与他们所信的,相互拥有。

统筹:市委网信办

来源:东莞发布×知乎东莞(部分素材来源于文化周末、《回望故园》)

撰稿:钟欣玲

编辑:钟欣玲

校对:李秀莹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