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视频了解清康熙青花海水龙纹倒流壶↑↑
大年初六,东莞博物馆联盟带来了一抹别致的青蓝——
大气的海水龙纹里,青龙穿游腾跃于海水之间,分外矫健。当龙纹遇上青花,你的审美DNA动了吗?
这件清康熙青花海水龙纹倒流壶作桃形,两侧分置弯流曲柄,鼓腹,圈足外撇,底心有孔,用以注水。外壁以青花装饰,器身满绘海水龙纹,足墙饰回纹。
清康熙青花海水龙纹倒流壶
倒流壶的壶底中心有一通心管,向壶内倒水需从底心管口倒入,故又称“内管壶”“倒灌壶”“倒装壶”。
此类文物始见于宋、辽时期,流行于清代,制作工艺较为复杂。该器造型精巧,纹饰图案装饰繁而不乱,层次清晰,绘画线条灵活流畅,体现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和装饰技巧。
清康熙青花海水龙纹倒流壶(局部)
海水龙纹是一种典型、常见的龙纹,北宋越窑青瓷碗上刻划海水龙纹为典型纹饰。元、明、清瓷器上海水龙纹很多,有单龙、双龙、四龙乃至九龙,穿游腾跃于海水之间,多用绘画方法表现,也有用彩绘结合划花的手法。
这件文物近期正在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瓷·变——明末清初青花瓷精品展”中展出。
市民打卡展览。
展览展出136件/套东莞本土收藏的“转变期”瓷器,是国内博物馆首次系统性展示“转变期”瓷器的原创专题展,填补了“转变期瓷器”在国内文博系统中大体量、专题性展出的空白。
展品中有不少明末清初时期民窑烧制的龙纹瓷器,其中大多来自清康熙时期。
青花瓷上的龙纹。
这个时期的龙纹刻画十分细致,额、腮、鼻、须、背鳍、鳞片均栩栩如生,眼睛圆而有神,龙的姿态威猛庄严,长眉长须,较明时略显老态,被称作“老龙”。
而龙的形态也开始愈发多变:云水龙、盘龙、升龙……展览中的民窑上便有不少此类龙纹。
青花瓷上的龙纹。
清康熙青花开光海水云龙纹胆瓶
清康熙青花云龙纹胆瓶
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便是国有博物馆和民间收藏的联动。
展品不仅有来自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东莞市博物馆、东莞展览馆等公立博物馆,还有来自东莞本土民间收藏的明末清初青花瓷器,不仅让大众一饱眼福、近距离感受“转变期”瓷器的魅力,也为学术界研究者提供鲜活有力的史料和物证。
展览展出136件/套东莞本土收藏的“转变期”瓷器。
据悉,展览共分为“瓷之辨”“业之变”“工之变”“器之变”“饰之变”五个单元,集中展示“转变期”瓷器独特的艺术风格、器物造型及创新的制瓷技术,展览透过瓷器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折射明末清初社会、经济、思想、人文的巨大变革,展现民窑瓷器作为商品经济产物背后的深层社会意义。
展览将展出至4月20日。
相关阅读
南方+记者 马新杰
资料来源: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 东莞博物馆联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