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过大年,治好了我的社恐症 | 记者回乡

南方产业智库
+订阅

作为潮汕女婿,笔者今年在广东潮汕地区过年。在拜年仪式上,有几点让笔者印象很深。从大年初一开始,这里也不例外,都是相互串门拜年。拜年都会带上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就是小红袋子装2个橘子。而从主人家回来的时候,主人家也是回赠2个橘。桔,通“吉”,寓意大吉大利。

在主人家作客的时候,遇上一些特别情况,比如今年有新人来(新进门的媳妇或者初来乍到的女婿),会吃上一份放糖荷包蛋;大多数情况,是不准备留主人家里吃饭的。到了饭点,虽然主人家会提出留下一起吃饭,不过这更多是一种礼节性的。

交流也非常简单,主人家沏茶,客人喝茶,短则十来分钟,长则半小时,客人就要准备打道回府。吃惊的是,晚上竟然也是一个拜年小高峰,这种情况下,客人就更没打算一起吃饭了。

潮汕英歌“斗鼓”

潮汕英歌“斗鼓”

大过年的,走亲访友,不吃饭、不喝酒?这的确颠覆了笔者的认知。在笔者老家,一个中部省份,每逢过年父亲领着我们,每天要去不同的地方拜年,主人家也知道这一天大概有哪些客人会来,提前一天就准备好相应的酒菜,第二天还要早起,杀鸡温酒。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年,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吃好吃喝,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反而开始喜欢从简了呢?

答案可能是,过年的人变了。过年对小朋友来说,确实很欢乐,但对大人来说,却是很多烦琐应酬的开始,年前就要提前准备好烟酒茶糖,怎么搭配才能不失厚重。而客人带礼物来,则要一一记在心上,以便回礼。这背后,都是满满的人情世故。

每次出去拜年,母亲总是要追着父亲喊,少喝点酒,但真正到了饭桌上,架不住主人家三番五次倒酒,主人家一边说,自家酿的米酒喝不醉的,一边给满上。实际上,米酒后劲还是蛮大的,稍不控制,就是大醉而归,为此母亲没有少责怪父亲,而每到这时候,家里过年的气氛骤然紧张。

无形中,客人和主人家都陷入了“内卷”,客人不多喝酒,就显得不够重视,主人家不多倒酒,就显得不够热情。酒酣耳热之际,桌上的人自然要面对亲戚们的各种诘问,学习如何,处对象了没有?酒精上脑之后,尬聊开始上场。

来而不往非礼也,自家做东的时候,母亲则要早早准备丰盛。客人一番觥筹交错,盛赞女主人勤快。只剩下一堆残羹冷炙的时候,母亲才终于得空抽空吃上一点,然后又要迅速打扫“战场”。过年,对一部分人来说,从来没有那么轻松,而当年热衷过年的小孩子在长大之后,也不愿意折腾了,赞誉?不存在的,根本不需要讨好谁。

这几年,“断亲”这个词,不时被提起。这虽是个别现象,但背后的成因不能不重视。一些家庭平时省吃俭用,到了过年,就突然放开手脚,起码面子和气势上不能输,而一些年轻人则认为,传统的走动方式过于烦琐和浪费时间,更何况,苦于“一身膘”的年轻人,也已经在极力抵挡满桌佳肴的诱惑。

那么,这么简而化之的潮汕过年方式,年味就淡了吗?事实并非如此,潮汕算是把“礼轻情意重”演绎到位的,这里恰恰是过年氛围特别浓厚的地方,也有很多别样的习俗,比如祭祖,这几年火出圈的英歌舞等等,只不过,承担这些服务的,是大社会,小家庭则从具体的琐碎中解放出来了。

南方+记者 郜小平

编辑 冯善书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