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经济”又“循环”才是绿色发展的初衷 ——专访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总工程师

科技与金融杂志
+订阅

傅智健

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

总工程师

采编 | 吴政希 校对|谢邦彦 

图|由受访者提供

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产生了极好的引领作用,对加快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但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是否已经普遍理解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与内涵?循环经济需要做好哪些方面?循环经济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企业又应该如何把握循环经济的机遇?

为解答这些疑问,本期《科技与金融》邀请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傅智健总工程师,精要阐述了实现循环经济基本路径与发展动态。他指出,随着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循环经济将在各领域取得更丰富的成果,企业需要把握好各种利好政策,进行积极转型。 

Q :《科技与金融》记者

A :傅智健 

Q能否与我们介绍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的职能与使命? 

A: 协会于2006年11月经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及广东省民政厅批准注册成立。成立以来,协会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政策研究、咨询服务、技术推广、市场开发、专业培训、会议展览等各项工作,推动循环经济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在新征程上,协会正充分发挥政府与协会会员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力发展我省循环经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建设美丽广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

循环经济具有极高附加值 

Q:  请与我们分享一些循环经济的重要理念。 

A: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定义,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这里就包括了我们常说的“3R”原则。而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领域,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三化”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提到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必须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无论是“3R”原则还是“三化”原则,源头减量都是排在第一位的。

例如,一款符合循环经济效益的产品,在一开始就要通过绿色设计等手段,减少对原材料的浪费,然后在后续的过程中实现回收再利用。如果源头治理没有做到,那就会形成一种“先污染再治理”的不良循环,这种情况在过去时有发生,而这并不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Q: 资源的循环利用通常是如何实现的?  

A:循环经济要优先做好源头治理,那么在生产的过程中当然也要实现节能减排,但伴随产生的必然是废弃物的排放,“三废”(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较简单的资源循环利用,通常是一款产品或物资使用废弃后,再对其进行梯级使用。

余热利用的例子可以方便我们理解:比如采用热电联产的发电厂,发电厂通过燃烧涡轮机或往复式发动机CHP系统燃烧燃料(天然气、石油或沼气)来驱动发电机发电,然后使用热回收装置从涡轮机或发动机中捕获热量,回收机组低品位排汽余热作为热网的基础热源,加热循环回水后对外供热,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而另外一种方式,则是通过技术手段重新赋予废弃物价值。例如,对废弃物进行拆解再组装、熔融再成型等。废塑料的再利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塑料聚合物的种类繁多,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对塑料产品进行循环利用,需要对这些废塑料进行分选、清洗、破碎、熔融,在熔融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助剂达到改性,最后挤出成型、切粒,得到改性后的再生塑料粒,这些再生塑料粒可以用于生产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塑料制品,赋予产品新的性能或功能,这样就体现出循环利用的附加值。

Q:  不同领域的循环经济是如何实现的 

A: 大体而言,农业方面,主要通过推行工农复合、种养结合、林草结合、渔光互补、立体循环农业等典型循环经济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价值,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工业方面,在重点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例如构建冶炼—废渣—建材,炼焦—焦油、煤气—化工产品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而建筑方面,则重点推行建筑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提高建筑能效水平,加强建筑废弃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Q: 近年,我们经常听到“绿色工厂”等概念,能否分享其中内涵?

A:在绿色制造体系下,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绿色设计产品是企业端的三个重要层面。

绿色工厂作为绿色制造核心实施单元,是指实现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工厂。

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作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工厂实施绿色制造的关键,是指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企业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全链条绿色化水平协同提升的“链主”企业。

例如,原材料的采购处于生产的前端,只有确保原材料供应是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才能更好地实现产品的绿色设计;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更能促进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链上企业绿色转型,确保产品的原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处理回收的全过程均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在“双碳”背景下,建设“绿色工厂”和构建“绿色供应链”是支持我国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截至目前,工信部发布了8批绿色制造名单,广东省(含深圳)共创建了403家绿色工厂、8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023年11月,工信部对拟确定的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予以公示,其中广东省(含深圳)列入公示的绿色工厂有9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有23家。

循环经济

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Q: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哪些新的方向? 

A:所谓“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当前社会层面中存在的不少废弃物,仍然缺乏循环利用手段,因此价值较低;一旦技术有了升级突破,这些废弃物便可能成为非常抢手的资源。

典型的例子有对燃煤电厂产生的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粉煤灰是燃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由硅酸盐、铝酸盐、铁酸盐等矿物质组成,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和活性。通过科学合理的综合利用,可以将粉煤灰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粉煤灰(包括炉底渣)可用于建材生产、建筑工程(包括筑坝、筑港、桥梁、地下工程和水下工程等)、筑路、肥料生产、改良土壤、回填(包括建筑回填,填低洼地和荒地,充填矿井、煤矿塌陷区、海涂等)等,以及从粉煤灰中提取有用物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场景也在不断更新。譬如近年我国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可以看见很多建筑的楼顶上都铺设了光伏面板,这样当然是一种更环保的能源获取方式。但这些数量庞大的太阳能光伏板,在将来也会面临淘汰、废弃等问题,如何处理退役的光伏组件,就是一种在社会发展的新场景下产生的新问题,需要我们加强研究,运用新技术手段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

另外一个很显著的例子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蓄电池。现在每年都会有新的电动车出来,整个产业越来越大,新能源电车的渗透率也越来越高。而我们知道,通常生产一辆电动车,动力蓄电池占整车成本的40%至50%,而很多新能源电池,开始时并未很好践行“绿色设计”的理念,这也就促使很多企业、科研院所投入到新能源电池的综合利用研究中,目前也有了非常好的研究项目与成果。

整体上,其处理方式也分为两类,一类是梯次利用,即蓄电池衰退后,转入其他场景,例如二轮车、各种储能设备;另一类则是再生利用,将电池进行拆解,提取其中镍、钴、锰等贵金属并重新利用,这在无形中也减少了对原生矿产、战略性矿产的使用,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方面,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当然,也不乏一些循环利用的技术已经相对落后,但在社会层面仍不得不继续使用,这也倒逼了技术的更新迭代。政府职能部门也推出了很多激励政策,例如,当前广东省和各级地市基本都设有关于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补助资金,支持企业循环利用各类副产品与废弃资源,帮助企业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型,甚至设有一些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如果企业利用税收优惠目录内所列的废弃资源生产相应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掺废比例与技术要求达到一定条件,企业就可以申请相应比例的税收减免。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资源的闭路循环利用,这正是一种碳中和,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循环“不经济”

则违背了发展初衷 

Q:当前,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正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广东的情况如何? 

A:在碳达峰碳中和新格局下,循环经济技术和产业发展要以低碳目标为引领。当前,一些传统领域循环经济发展存在质量不高、循环不经济、循环不低碳等现象。

例如,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行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而且行业种类多、差异大,一些行业的能耗量较高,甚至属于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制造行业。同时,对循环利用技术缺乏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成本效益、资源环境效益、能源碳排放效益等综合评估,一些企业在技术选择中缺乏指导,循环经济产业中仍存在一些落后技术和产能,影响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传统循环利用技术的清洁化、低碳化水平和行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此外,随着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和化石资源材料化等领域基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突破,也需要加强相应的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 

为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广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提升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建立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广东省制定印发了《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了加快构建资源循环产业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和深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四大重点任务,以及园区循环化改造行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行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行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提质行动、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行动、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等十项专项行动,并配套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助推企业绿色化、循环化和低碳化转型。 

此外,当前广东省设有循环经济领域的示范试点,有省循环经济工业园、省市共建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还有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或示范县(如广州市、湛江市、云浮罗定市、肇庆广宁县)。整体上,我们观察到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从企业到园区、再到城市区域的“从点到面”的过程。循环经济的做大做强,对于促进广东省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Q:企业应该如何把握和顺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

A:企业当务之急是深入学习和理解循环经济的理念,包括其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同时,企业也需要在日常运营中贯彻这些理念,例如在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和回收等环节。 

具体而言,我们建议企业要从十大维度发力:一是对产品开展生命周期评价;二是创新技术和工艺;三是设计环境友好产品;四是持续推进清洁生产;五是发挥绿色制造体系的作用;六是推广再生资源的使用;七是探索循环经济商业模式创新;八是投资绿色金融和环保项目;九是参与政策制定和合作;十是培养环保意识和管理能力。

企业需要积极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推动这一进程,这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也建议企业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积极开展绿色转型。

1. 参与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企业可根据自身生产工艺,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等文件,开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2. 推进清洁生产。当前,广东省内各地市陆续出台了清洁生产支持政策,例如,广州市黄埔区按照《清洁生产审核办法》规定,对实施清洁生产并通过审核验收企业予以资金补贴。 

3. 创建绿色制造体系。目前,各地市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被纳入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名单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将获得补贴。例如《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推进“四化”平台赋能企业实施方案的通知》中规定,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企业最高补贴50万元。 

4. 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实施源头减碳类、过程降碳类和末端固碳类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其中过程降碳类项目重点支持减污降碳协同示范项目,包括“废钢资源回收+短流程炼钢”、废铝资源同级利用示范,高炉废渣、电厂粉煤灰、煤矸石等固废再生替代原材料研发生产与示范应用,退役光伏组件、风机叶片、动力电池等新型废弃物高水平循环利用示范等,并对属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示范项目,统筹利用现有中央预算内投资渠道积极支持。 

Q: 除了一系列补贴之外,当前金融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如何?

A:金融支持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撑工具,我们观察到,随着绿色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其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特别是在绿色信贷体系、绿色证券市场以及碳交易市场等方面,都已取得丰富的成果。 

目前很多企业已经主动地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型,当企业发现由生产所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资源仍未得到有效利用,或者发现产业链上下游存在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在经济利益引导下,无论大中小企业,都可能会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并且邀请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其中,分析废弃物特性,探索循环利用的方式及大规模产业化的可能性,并且就其中所需的设备进行技术攻关。这就是循环经济领域的一种产学研合作,也会涉及融资方面的问题。

以绿色信贷为例,绿色信贷通常是一种纯信用贷款,并非传统的质押贷款,其非常看重企业的创新属性与技术应用。

例如,协会每年会参与评选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以及参与其他一些循环经济资质的评价工作。这些获得省级甚至国家级资质的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绿色工厂,可以凭荣誉资质申请绿色金融产品。

目前,很多银行也在加码支持绿色化重点项目,非常乐意向这些有政府或第三方绿色信用背书的绿色企业发放贷款。如果“循环”很不经济,得不到支持,这不是我们发展循环经济的初衷。循环经济要求我们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不断迭代技术,致力于完善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妥善地运用金融手段来引导产业升级,这样才能够达成既循环又经济的目标。 

循环经济

需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傅智健: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在很多领域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当前我省循环经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行业高度分散,规模化、规范化程度不高。

目前行业内大型企业数量占比不足20%,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导致技术研发投入较低,创新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有待加强。

另外,各企业之间的合作较少,分拣加工产生的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明显,这是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软肋、短板,也是痛点。

因此,国家正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被不断激发。我们通过查阅《国家鼓励的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名录》,可以发现国家每一批都公布了几十项的先进案例,围绕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制造、资源化、产业共生与链接等多个方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此外,循环经济的覆盖面广泛,在生活中,我们眼见的95%的产品都是可以进行循环利用的,例如被拆开的快递盒、用过的餐具、废旧的电子产品等等。社会上仍然存在大量资源浪费、错位的现象,在“双碳”目标下,更提醒我们循环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