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龙华大鼓,又响了 | 让家乡出圈

南方+ 记者

“咚隆咚隆咚!”龙华大鼓一响,罗浮山一带的年味就有了。

00:52

视频|穿越千年的龙华大鼓,又响了

在罗浮山周边乡镇,每年的大年初二是一年一度的“上灯节”。这一天的清晨一早,村里的人们就在自家祠堂集合,一边敲锣打鼓,一边走到位于龙华镇的陈孝女祠买灯,祈祷来年丁财两旺。

村民们敲响的,正是龙华大鼓。龙华大鼓是由大鼓、大锣、中锣和小锣四种乐器组成的清锣鼓,乐队编制一般包括大鼓1面、大锣2面、中锣2面,小锣15-50面不等。

作为一种流行于惠州市博罗县的民间鼓乐,龙华大鼓贯穿于当地民众的岁时节庆、人生礼仪之中,是根植于传统客家文化的音乐形式。目前,龙华大鼓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种流行于沙河一带客家族群的民间艺术,龙华大鼓传承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龙华大鼓的演奏均以宗族为单位,因此,往往当地每个宗族都有一个锣鼓队,鼓身上写有本族姓氏和堂号,多番修补的鼓面,凝结了当地客家宗族的对传统年俗的坚守,联结起一代又一代人。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春节的锣鼓队里,年轻的面孔更多了。随着2023年广汕高铁通车,罗浮山周边地区有了第一个高铁站,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和粤东地区的这一高铁大通道,还实现了与赣深高铁互联互通,让在省内外务工的年轻人回家更便捷了。

“以前过年往返,遇上堵车要五六个小时才能到家,现在坐高铁只要不到两个小时,今年全家一起坐高铁回家过年了。”在潮州经商的村民陈先生说。今年大年初二,他时隔多年再一次加入锣鼓队,参与这场一年一度的年俗活动。

如今,为了能让龙华大鼓代代传承并创新发展,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已走进校园和少年宫,有了“新生代”继承人。

如今,为了能让龙华大鼓代代传承,自成功申遗后,龙华大鼓走进学校和乡村少年宫,成了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并邀请请当地老艺人授课,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传统民俗的新生代继承人。

【采写】南方+记者 廖钰娴

【摄影】南方+记者 王昌辉

编辑 糜朝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