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老厝光影 | 让家乡出圈

南方+

春节难得回家乡汕头,漫步在老街巷角,目之所及,斑驳而长满青苔的青瓦,历经风雨洗礼的嵌瓷,依然时尚流行的古罗马柱纹路……

每每提到“下山虎”“驷马拖车”“百鸟朝凤”等词汇,都会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国风新鲜感流动。

当近年开始流行东方古典美学的时候,一百年前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早已熟练拿捏,而且还不惜花重金,不远万里,跨越山海,将西方前卫的材料,从国外运回乡里。

樟林古港

我记得小时候也是在一座潮汕特有的老祠堂中短暂度过学前班时光。依稀模糊记得,下雨天的时候,天井会开始奏响欢乐的交响乐章。滴滴答答,屋顶屋角的神兽中吐出水花来。

若用心观察,潮汕老厝的漏母槽(类似雨水分流器)样式繁多。常见的款式有鲤鱼跃龙门造型,也有南瓜、石榴等造型寓意“多子多福”,当然也少不了国人喜爱的凤凰、狮子等造型。

这浪漫程度不亚于那句流行歌词——“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与你一起躲过雨的屋檐……”

陈慈黉故居

占地2.54万平方米,厅房506间,对于一个只有十岁的孩子来说,岭南第一侨宅,澄海陈慈黉故居就未免太宽敞了。还记得小时候跟着爸妈去故居玩耍,还没有走完一半的屋子,就已经累到不想继续动弹。

当然,从小到大潮汕人都会听闻一个传说——当年陈慈黉家族雇的一位专门打扫的佣人,每天清晨开始打开宅子的门窗,全部打开了以后,再开始将所有门窗关上,不知不觉,天色已晚……

偌大的宅子,每一处的风景都不尽相同,走着走着迷了路也很正常。

再到后来工作了,有一年,南粤古驿道定向赛首次在樟林古港举办。虽然我不是负责那个片区的记者,但是心中按捺不住好奇。

老厝门口的灯笼

某天去汕头市委政研室“溜(采)达(访)”,无意间发现一本叫做《樟林古港》的书,一打听,原来还有一位科长在那边挂职,他手里还有几本剩余的书。索性找了一个周末,约上几个朋友,跑到古港“借书”。

2017年末,第一次踏足古港的时候,红头船广场还正在修缮,那些道路也还没有完全铺好,大部分是石子沙路。那时候的路牌还没有完全设置好,百度地图定位也不完整,如果没有当地人的带路,基本上就真的走丢了。

古港的老宅子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地建筑普遍使用的一种浅蓝色颜料,我第一时间给起了个名字,叫做蒂凡尼蓝(Tiffany)。

为什么称为蒂凡尼蓝?首先,那个蓝色和蒂凡尼蓝极为相似;其次,当地流行中西结合,这种蓝色明显不属于本土出产的颜色,很有可能是来自南洋一带,所以用蒂凡尼蓝这个英文名,也倒是贴切。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Tiffany这个牌子在每一个少女心中的分量。用这个无数少女心中追逐美好梦想的品牌的名字,更能确切表达出当时我看到这种蓝色的一种“乍见之喜”,一眼千年的感觉。

我们足足走了一天,从早上到傍晚日落,参观了可能有近十座老宅子。大部分老宅子因为年久失修,家中老人不在的缘故,年轻人又常年不在家,布满了灰尘,还有很多蚊子。我的脚被叮了满满的大包子。然而这些都不能掩盖我当时的兴奋与喜悦。

风伯庙

深深印刻在我脑海里的,有塘西苏州园林式样的宅子“西塘”里,假山造型各异,一句“秋水长天”,立刻将氛围感拉满;也记得一整座蒂凡尼蓝色的木质书斋,雕刻精美,内部挂满了书法作品,极富雅致韵味;也记得一座称谓风伯庙的宅子,当时还没有修缮;还记得从新兴街牌坊进入,走在石板路上,看着眼界的栈房依旧,顿感世事沧海桑田……

与这些老厝相遇,有种命运注定的感觉。

很欣喜,这些年,回乡里振兴乡村,活化老宅的青年变多了。而这些古老的建筑,经过修缮,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可能古老的故事会在年月里永恒不朽,那些曾经在老厝里的欢声笑语的时刻,也会深深烙印在后人心中。

在树影婆娑的午后,让我们在老厝天井里,泡一壶工夫茶,坐着摇椅,慢慢聊聊过去,再聊聊未来……

陈慈黉故居

樟林西塘假山风景

樟林西塘假山风景

【图/文】 南方+记者 沈丛升

编辑 叶永康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