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治未病
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吃喝玩乐,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但是春节过后,经常很多人出现消化不良、腹胀反酸、浑身酸痛、身体疲惫、视力下降等健康问题。这些症状中医称为“五劳七伤”,那我们平时怎么预防呢?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吧!
五 劳
“五劳”、“七伤”是中医学的两个术语。“五劳“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中: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1、久视伤血
久视,就是用眼过度。中医学认为,肝藏血,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但长时间看电脑、看手机、看书等可致视力疲劳而耗伤血液,重者会出现头昏目眩、心悸、失眠等血虚症状。
2、久卧伤气
中医讲“动则升阳”,若长期卧床少动,使阳气不升,而耗损正气,身体内的新陈代谢速度也会相应减慢,会引起气短、自汗、乏力等气虚症症状,所以说“久卧伤气”。长期卧床还会导致呼吸功能减弱,不利于气机的舒畅条达。
其次,中医讲“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如果每天卧床的时间过久,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出现气滞血瘀的症状。
3、久坐伤肉
长时
消化功能下降,体质虚弱等症状,因此“吃嘛嘛不香”。
4、久立伤骨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骨,因此久立伤肾。如果长久站立,可使骨质疲劳而受损伤,肾不能养骨。同时下肢静脉回流不畅也会造成腰酸、背痛、膝软、足麻、跗肿等症状。
5、久行伤筋
中医讲“肝主筋”,肌肉筋膜是靠肝血来滋养的。适当的走动或跑动,有利气血的流动,但行走时间过长,肌肉和肌腱尤其是下肢关节周围的肌腱、筋膜和韧带等软组织因过劳而受损。
总之,五劳者, “五脏之劳也”。关于”五劳“还有另外的说法:
在《诸病源候论》记载有五种过劳的致病因素:即志劳、思劳、心劳、忧劳、瘦劳(“疲劳”)。在清代高学山所著的《高注金匮要略》记载:“五劳者, 心劳神损, 肺劳气损, 脾劳食损, 肝劳血损, 肾劳精损。”
总的来说,五劳虽看法不同, 有的是从外部行为去认识, 有的从内在情志去认识, 但都从五脏立论, 都以劳伤五脏为主, 使所主的功能、所属的五体、及所藏的意志等受损,所以“五劳”主要指五脏精气的耗损, 五脏的劳伤。
七 伤
隋代巢元方著作《诸病源候论》中对“五劳”、“七伤”内容做了具体的说明,五劳指心劳、肝劳、肺劳、脾劳、肾劳;七伤指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 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同时,《诸病源候论》将五劳七伤载述为“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
1、大饱伤脾
暴饮暴食等饮食不节的习惯容易损伤脾胃。增加脾胃运化负担,过饱还会导致气郁中焦,人体会出噫(打饱嗝)以通之。所以中医讲究“饮食有节”。
2、大怒气逆伤肝
肝五行属木,条达为木之本性。肝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特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树木生长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中医认为长期生气,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而肝气郁结则会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如月经不调、乳腺增生、内分泌失调等症状。
3、形寒、寒饮伤肺
中医学认为,肺为娇脏,易被寒邪所伤。肺主皮毛,形寒则皮毛闭塞,肺气不能宣发,包裹积郁而生热;饮冷,则胃有寒饮留滞,变为饮邪。身体一旦受凉,或吃了寒冷的食物,肺脏则容易受伤,就会出现咳嗽、咳痰、流鼻涕、鼻塞等问题。
4、忧愁思虑伤心
中医学认为“心主神志”,心为君主之官,神明藏于脑、而出于心。神明属阳,阳主热。忧愁思虑者,心血则因热而耗,故伤心。心伤,上之不能输送于脑,下之不能输送于肝,因此就会出现健忘、失眠,燥热、脾气暴躁等现象,这些都是神志不宁的表现。
当今社会,很多都市人由于压力过大,不能劳逸结合,导致用劳过度,忧虑、思考过度,出现抵抗力下降、失眠、神经衰弱等问题。
5、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腰
中医认为,勉强用超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举重,会引起腰酸背痛是伤肾的表现。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诸寒收引,皆属于肾”。长时间坐在潮湿的地方,会引起肢厥、身冷、蜷卧、腰痛、下利、脉微等,属寒邪,进而导致形体拘挛,筋骨失养、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6、恐惧不节伤志
中医当中,五脏精气的盛衰与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五脏所藏,肾藏志,精气并于肾则恐。过度的恐惧会动摇人的意志,影响有所作为的决心,甚至精神恍惚、情绪忧郁。
7、风雨寒暑伤形
风雨寒暑是天地间正常的气候变化,不是疠疫等不正之气。但过于猛烈的话,就属于六气当中的阳邪,如淋雨、受惊、中暑等。由于身体正气弱,不能抵御邪气,则出现伤形的表现,如脱发,肌肉枯槁,精神萎靡等症状。
关于“七伤“中医当中还有另外几类说法: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六》中记载:“食伤, 忧伤, 饮伤, 房室伤, 肌伤, 劳伤, 经络营卫气之伤”的“七伤”。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方》中记载:“一曰阴衰;二曰精清;三曰精少;四曰阴滑;五曰下湿;六曰腰 (胸) 肋苦痛;七曰膝厥痛冷不欲行,骨热, 远视泪出, 口干, 腹中鸣,时有热, 小便淋沥, 茎中痛, 或精自出。” 有病如此,所谓七伤。
《备急千金要方》还记载:
“七伤者, 一曰肝伤善梦;二曰心伤善忘;三曰脾伤善饮;四曰肺伤善痿;五曰肾伤善唾;六曰骨伤善饥;七曰脉伤善咳。”
另外对男子肾气亏损的证候方面也有下面的记载: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中描述:“七伤者, 一曰阴寒;二曰阴萎;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无数, 临事不卒。”
如何预防
1、缓解眼疲劳,防止久视
最好上网、看手机三十分钟左右就要适当休息、远眺或做眼保健操,可缓解眼部的疲劳,也可防止视物模糊、眩晕等症状的出现。
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可适当食用有补益精血、清肝明目功效的药食两用食物,如桂圆、黑豆、莴笋、红枣、核桃、枸杞、菊花等。
2、作息规律,适当锻炼
要养成早睡早起、规律睡眠、适当锻炼身体的习惯。对于久病卧床的人,可适当多吃些补气健脾的中药,如人参、太子参、黄芪、莲子、山药、薏苡仁等。
3、预防久坐伤肉
如果经常久坐的话,最好坐三四十分钟后起来活动活动。可经常推揉小腹周围穴位或其他相关穴位:足三里、上巨虚、丰隆、大肠俞、脾俞、胃俞、三阴交等。
如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是强壮身体的大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4、预防久立伤骨
可适当食用黑色食物如黑木耳、黑豆、黑芝麻、蚕豆等;或艾灸肾俞、腰阳关、命门、阿是穴等均有好处。
5、劳逸结合,调养身心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注意,不论是劳身还是劳心都要有节制,不可过度,要注意劳逸结合,调节神经和身心,这样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6、防止久行疲劳
对于久行引起的疲劳,最好的方法就是自我按摩。否则酸痛感就会久留不消。可以酸痛点(阿是穴)为主要按摩穴位,辅以按摩足三里、承山、委中、承筋等穴位缓解不适。用中药艾叶、红花等中药泡脚亦是消除下肢疲劳的好办法。
7、八段锦“五劳七伤往后瞧”
传统养生操“八段锦”是动静结合的导引功法,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时期,是道家养生秘术的一部分,有“千年长寿操”的美誉。
八段锦通过八个动作,配合调息、调身、调心,对机体进行全面的调整,锻炼筋骨的同时,也对五脏起到升发阳气的作用。
第四节“五劳七伤往后瞧”是针对五劳和七伤进行保健的动作。通过头肩部作极大地扭转、旋臂运作,由肩肘、手的缓慢外旋及回收, 调动手阳经和手阴经的经气增强抗邪能力。常练此式可预防内外因素对人体的伤害, 鼓舞正气。
同时,身体放松,当头部左右转动,慢慢地、轻松地向后瞧时,就会无意间使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得到运动,使原来有此变形、错位的部位复原,同时沿脊椎的各脏腑相对应的穴位也在进行梳理,可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这个动作的核心要领有两个:
一是转头,即“往后瞧”这个动作。眼睛使劲往后看,眼神向后转移,这就锻炼了颈部后面的大椎穴。大椎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人体几乎所有的阳经都经过大椎穴,比如,督脉、小肠经、三焦经、膀胱经等。七伤是外界天地自然对我们身体的伤害,这种伤害必先伤人体“阳”的层面。这个动作通过扭动大椎穴,就是靠提升阳气的作用来使身体内产生变化,对抗外界的伤害。
二是旋转手臂。在这个动作里,手掌心先是向后的,随着“往后瞧”,手掌心充分外旋,直到掌心向外(这时小指有麻麻的感觉),然后再内旋回来。在旋转手臂的过程中,其实也是把腋下宣开了。腋部走的是肝经,旋转手臂,使人体的阴经阳经都得到了锻炼。
对于我们的手臂,阴经在前,阳经在后,手臂从里转到外,再从外转到里,其实是把阴经、阳经都打开了。五劳是内伤,阴经主内;七伤是外伤,阳经主外。所以,这个动作在旋转手臂、锻炼阴阳经脉的过程中,可达到防治五劳七伤的目的。■
【来源:深圳市中医药博物馆微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