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与吃肯定是前世注定的缘分。而在所有的潮汕食俗中,有一样东西,无法逃避。都说食物承载着“乡愁”。味蕾的记忆如此久远,直至终生。
“粿”,几乎充斥在每一个童年的回忆里。从祭祀祖先、拜神,再到日常餐桌,乃至在大街小巷上闲逛。做粿,吃粿,可能和喝工夫茶一样,成为潮汕人遗传的独特基因,融入日常琐碎里。在不经意间,才发现,自己又拿起了一个“粿”。
粿,不是一个单一的食物。粿,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甚至连“粿”上面的图案,都似乎穿越了时空,向世人传递着古老的故事。
红桃粿,可能是市面上出镜率最高的一种粿了。鲜艳的粉色,造型如同桃子,喜庆欢乐,充满美好的寓意。
我记得小时候吃过的红桃粿,里面有时候会包着米饭,有时候又是绿豆沙。总体上来说,咸味为主。红桃粿可谓是新年最适合作为祭祀的物品。
红桃粿和黑乎乎的鼠壳粿,成为了两种阴阳相生的食物。鼠壳粿,属性偏甜。其中蕴涵着一味特别的中药,鼠曲草,主治咳喘痰多,风湿痹痛等。
这也再次证明了,在博大精深的潮汕文化里,药食同源被广泛运用,乃至千百年流传至今。似乎不需要刻意在木棉花开的日子,去捡花煲汤祛湿。因为每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潮汕人吃下的美食里,就已蕴含着某种疗效。
如今做粿的人变少了,惭愧的,我也不会做。我记得外婆和奶奶就会做粿。在她们的年纪里,每逢春节来临,就会开始操心家中大小事务。她们有些佝偻的背影,站在烟气袅袅的大锅前,开始搓米,搓馅料,印粿……我则是在一旁,看着她们的额头冒出细汗;看着她们年复一年,皱纹爬上脸颊,苍老……她们最喜欢偷偷塞一块粿给我,我也会悄悄塞一块粿到嘴里,咀嚼出中草药的清香,品尝出浓浓的亲情。直至下肚子,都是温热滚烫。
【文字】南方+记者 沈丛升
【视频】南方拍客 陈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