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知识局|浮石飘色,飘的是什么色

南方+

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今年新春期间,台山结合江门3.3精彩之旅,推出110项春节文化活动,诚邀全国各地游客来台山过大年。其中,在大年初一举行的斗山镇浮石飘色巡游赚足眼球,精湛的技艺、造型独特的人物、绚丽多彩的服饰吸引了大量关注。

飘色,亦称摆色。巡游中,人们会抬着“色柜”行走,“色柜”上“飘”着由儿童装扮的戏剧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表演内容包括“赵子龙救阿斗”“嫦娥奔月”“穆桂英挂帅”“木兰从军”等。

有观众可能有疑问,这项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为何叫“飘色”?

原来,“飘”是指脱离地面,尽展凌空之美,孩童表演者站在色台的支架“色梗”上,凌空而立,营造出“飘”于空中的效果;“色”,白话音同“饰”,指精心巧妙的装扮装饰,孩童在表演中打扮成莲花童子、哪吒、观音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他们也被称为“色仔”“色女”。

浮石飘色。

浮石飘色。

“色仔”“色女”,以长相俊美、意志坚定、精灵乖巧,且有一定的表演天赋为条件,以自愿为原则,挑选身高不超过1.3米、年龄8—10岁的男童女童。通过选拔后,他们都要经过剧社人员的精心培训,依据需要和各自的特点,学习几套造型动作。

浮石飘色。

浮石飘色。

在去年热映的江门首部华侨主题原创院线电影《故园飘梦》中,就有一场浮石飘色选“色仔”的重头戏,孩子们被要求头顶茶碗,以此考验平衡性和意志力。

“色仔”“色女”为何能“飘”于空中?主要靠色梗。这是一条精心锻造的纤细钢枝,安装在色柜上,用以支撑“色仔”“色女”。再经过捆扎固定、戏服遮掩等手段实现“隐身”,使人看不出破绽,让观众感觉表演者真的凌飘于空。

在过去,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浮石村便会举行飘色巡游,前有旌旗、罗伞、锣鼓、瑞狮、色标开道,后有八仙贺寿、八音管弦相随。庞大的队伍由村中北帝庙出发,环游浮石全村,再回到北帝庙中,以祈求人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旺相。

浮石飘色。

浮石飘色。

实际上,如今观众所看到的浮石飘色巡游已有300多年历史,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浮石族谱已有正式记载。相传,当时浮石村举人赵家璧到京城会考,恰巧当时北京和各地陕西会馆为闹元宵而演高跷于大街,赵举人无意中受到启发,在掌握其中秘密后,带回家乡台山浮石推广,并且结合当地的民风民情加以改造,成为台山赵氏庙会庆典上特有的一项民俗节目。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浮石村民对飘色加以不断改进,才形成今天的浮石飘色。

浮石飘色历久不衰,不断发展。1996年,浮石村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飘色之乡”,1999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飘色之乡”。2008年6月,台山浮石飘色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3月赵汝潜被命名为台山浮石飘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同年10月,飘色“穆桂英挂帅”荣获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银奖。

【撰文】叶芷晴

【摄影】南方+记者 杨兴乐

编辑 李衡昌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