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 | 回家是最美的旅行

江门文旅
+订阅

除夕

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交界点

人们卸下一年的辛劳

与家人温暖相依

祈愿新年吉祥

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恭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

龙年大吉!

寻龙、赏龙、过龙年!

这个龙年

2024,一起到江门开启寻“龙”之旅吧~

江门诸多人名、地名、物名与龙有关

其中仅名中带“龙”的地方

就为数众多。

小编为你整理了一份江门“龙”地图

带你逛“龙”地,游“龙”景,品“龙”韵

祝你过一个吉祥如意的龙年!

地名篇

逛“龙”地 吉祥如意

江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许多以“龙”命名的地名,比如,蓬江的龙头里、龙榜村;江海的龙眼基新村;新会的龙背村;台山的龙咀村;开平的龙胜镇、马降龙村;鹤山的龙口镇;恩平的塘龙村、龙山村等,其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地名还能构成一条完整的“龙”。

景点篇

游“龙”景 心旷神怡

在江门,含有“龙”的景点不在少数,其中,就包括了市区的两大“绿肺”——位于蓬江区的龙舟山公园和江海区白水带风景区的龙光塔。此外,还能到开平市马降龙景区,感受“世界最美丽的村落”的碉楼韵味。

龙舟山公园

龙舟山公园位于蓬江区,总面积为1422公顷,是城区的“绿肺”,每天吸引大量市民在这里散步、骑车、休憩。曾经的知青林场,如今经大坝升级改造、登山径设施建设后,档次有了很大提升,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完善。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成为市民和外地游客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群星公园又名龙舟山公园。图源:蓬江发布

龙光塔

江门人素有登高习俗,登上白水带风景区的龙光塔顶凭栏远眺,江门美景、西江雅致尽收眼底。

龙光塔位于江海区白水带风景区最高点牛山上,为11层仿宋琉璃瓦塔。塔高79米,其中贴金的塔刹高约18米,塔平面呈八角形,塔体比例适当、宏伟壮观、华美玲珑,为目前省内最高的仿古塔。塔上檐角飘逸,每个檐角配有一铜铃,微风吹过,铃声叮当。

邱昱 摄

龙溪湖公园

龙溪湖公园作为江门高新产业新城的核心生态公园,是一个绿化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湿地公园,以龙溪湖为核心,周边种植各种优质乔木,是高新区(江海区)重要的综合性大公园之一。这里集运动和休闲于一体,不仅有美丽的彩虹道赏心悦目,还有绿道、亲水栈道。

何榕 摄

马降龙景区

世界文化遗产地、被联合国专家称为“世界最美丽的村落”的马降龙村,位于开平市百合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典范。因村落东面有一处形像骏马的马山,村落后又有一条形像蜈蚣的百足山,当地人以“百足为龙”,龙多兴风雨,村民希望以马来降住龙,保一方兴旺发达,故取村名“马降龙”。

该村有13座造型别致、保存完好的碉楼掩映在茂密的翠竹丛中,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登高远眺近观,疑为天上人间,有如翠竹绿浪丛中“海市蜃楼”惊现古城堡之感。

周华东 摄

化龙桥

在龙脉下的新会学宫门外,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石拱桥,传说中桥下溪水流经这里化为龙气,故取名“化龙桥”。“因位处龙脉之地,有龙气汇聚,所以五邑大地之上,自古就遍出英才。”诸多传说之下,这样的说法也流传开来。  在化龙桥旁的新会学宫(新会博物馆),是新会现存占地最广、规模最大的古建筑。同一座新会学宫,却有着不同的“面孔”:社交媒体上,它是被称为“打卡”胜地的“小故宫”;博物馆业界中,它是保存着“木美人”等珍品的新会博物馆;古建筑专业人士眼中,它又有着山东曲阜孔庙和故宫太和殿的影子。新会学宫俨然成为江门五邑深厚文化历史的“活招牌”。值得一提的是,新会学宫,其顶梁与牌匾之上就有数条金龙,飘逸回旋于“波涛”之上,飞扬驰骋于“云海”之间,或起或伏,气势宏伟。

文化篇

品“龙”韵 非遗风采

侨乡五邑山川毓秀,人杰地灵,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对外开放的历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侨乡文化,其中,“龙”文化尤为明显,既有荷塘纱龙、陈山香火龙、三江龙乡游龙、司前金龙、护龙村舞火龙的舞龙文化;又有三夹腾龙、礼乐龙舟的龙舟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门五邑人民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江门侨乡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陈山火龙 欧蕊荣摄

龙舞(荷塘纱龙)

来源:蓬江发布

荷塘纱龙,起源于蓬江区荷塘镇篁湾村的民间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史料记载始于南北宋期间,荷塘纱龙至今已有800年历史,舞龙技艺主要靠口耳相传传承至今,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成为荷塘海内外乡亲认祖归宗的文化纽带。

荷塘纱龙既可以在广场表演,也可以在舞台表演。夜间舞起来时烛光闪耀,上下翻滚,时明时暗,宛如一条不断滚动的彩虹,居高临下观看,大有“展翅欲凌三级浪,昂首直上九重天”的气概。春节、元宵、秋后及各种神诞庙会、喜庆盛典,也有机会看到荷塘纱龙的精彩表演。

灯会(泮村灯会)

起灯 余沛连摄

开平水口镇泮村乡有一个别具特色的民间习俗——泮村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泮村乡彩旗蔽日,炮竹声声。泮村灯会相传始于明朝(1464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了,因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程序和仪式。泮村灯会的程序相当讲究,包括扎灯、送灯、起灯、舞灯和打灯,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泮村灯会”既是“传统手工艺”,又颇具“民俗”风味,是珍贵的汉族文化瑰宝和历史文化遗产。

陈山香火龙

欧蕊荣摄

鹤山陈山香火龙,每年农历八月下旬一连举行三晚。陈山香火龙没有固定做好的龙,而是每年临舞龙前才造龙,用大竹筒扎龙头、龙身骨架,再用山草和蕉树皮等包扎。龙头长约5米,龙尾长约6米,龙身全长约80—100米。

陈山香火龙习俗是包括造龙、香火汇龙、沾龙气、大巡游、盘龙表演、收龙、饮龙酒等环节仪式的群众性民俗活动,于2013年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第一晚在村内的仲华李公祠(今鹤山新蕾学校)举行 “起龙”仪式,村民将手中点燃的香均匀插在长龙身上,俗称“沾龙气”。

双水蕉树龙

林国强摄

在广东,很多地方都有在地藏王诞的晚上舞蕉树龙的习俗。而新会区双水镇岭头蕉树龙活动的规模则格外盛大。双水镇岭头蕉树龙活动始于清朝,一直延续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于2007年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每到农历七月的最后一天——地藏王诞日,启动蕉树龙舞。

在活动举行当天,双水镇岭头村村民以小组为单位,早早地集中在一起,然后开始制作蕉树龙,傍晚时分蕉树龙便可启动。蕉树龙走动起来形似一条火龙,场面十分壮观。双水镇岭头蕉树龙分为制龙、起龙、游龙、汇龙、戏龙等环节。在以前,双水蕉树龙更多是当地村民对于风调雨顺的心愿寄托。如今舞蕉树龙不仅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凝聚村民力量的一大盛事。每年舞蕉树龙,外出务工的村民基本都会返乡参加,全村人聚在一起,共话乡情。

三江龙乡游龙

曾卫真摄

每逢春节,三江镇联和、新江两村民间,都有舞龙的传统,这一传统民间欢庆活动已有悠久历史,两村舞龙的传统可追溯到清朝嘉庆、道光年代,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步成为村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生活安康等祈福活动,并吸引到众多的外地群众前往驻足观看。“三江龙乡游龙”已于2009年被列为江门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司前金龙

彭伟宗摄

司前金龙源于江门新会区司前镇石步村,于2009年被列为江门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春节和元宵节,舞金龙都是石步村最盛大的传统活动。舞龙人员身穿金黄色丝绸衣,腰扎红绸带,随锣鼓起舞,从村里的李氏祠堂出发至每条村庄拜年。金龙所到之处,人潮涌动,爆竹声声,以祈求石步村风调雨顺,人们安居乐业。

潮连芝山纱龙

罗佩摄

芝山纱龙全长约57米,龙头、龙身、龙尾共24节,造型优美,生动逼真,是蓬江潮连人民在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屡经推陈出新、改良所创造的精美而新奇的群众 性舞龙艺术。2015年,芝山纱龙被列入江门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全套纱龙技艺表演花式分4个部分,共有花式48个,全套舞龙表演约2小时。芝山纱龙在表演前有一个“点睛”和“上水”仪式。潮连人舞龙时的习俗是龙队要把龙舞到潮连洪圣殿内,请一些德高望重的人为即将出演的纱龙做“点睛” 仪式,然后到洪圣殿前海边大埗头做“吸水”(即龙上水)仪式。遇上夕阳西下,纱龙倒影在海水中,见龙不见人,活像一条搏浪戏水的真龙,令人赞叹不已。以上两项仪式完成后方可到表演场地表演。

护龙村舞火龙  

赤坎华侨古镇供图

始于祈福,世代传承,“火龙”在赤坎护龙舞动了400多年,于2021年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十六两晚,开平市赤坎镇护龙村都会举行舞火龙民俗活动。舞火龙有独特的步法:锣鼓一响,龙珠手举起龙珠,火龙在龙珠的逗引下,上下翻滚,左右腾挪,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向前行进。如果龙头高举,则龙身下沉,龙尾翘起;如果龙头朝下,则龙身拱起,龙尾下垂;如果龙头向右去,龙尾就往左摆;如果龙头向左去,龙尾就往右摆。

八月十六晚的舞火龙,还会增加一个“送龙回龙宫”的仪式。各条“火龙”在自 己的村子里舞完之后,就被送到村里的池塘边烧掉,村民把灰烬拿回家里,寓意“真 龙”虽然回去,它的恩泽仍然留在人间,保佑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竹朗金龙(洪圣打醮)

竹朗金龙(又称洪圣打醮)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每10年举办一次,于2022 年入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把洪圣崇拜、道教规仪和民间龙舞结合在一起,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主要传承于鹤山市桃源镇竹朗村一带。整个习俗包括上表、公示、留守、执筹、洗街巷、贴对联、打醮、吃龙饭、拜年等规仪环节。其中的打醮部分最为关键,又包括了铺龙、敬神、点睛、游村、表演等内容,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岭南地区的酬神仪式。

圣堂香火龙

烧关塔 欧蕊荣摄

每年10月1日、2日,鹤山市雅瑶镇圣堂坊都会举行香火龙巡游活动。巡游从奕兰书室门前广场出发,游遍所有村道,环绕村后乌紫山一周,最后回到广场。圣堂坊香火龙的最大特色是舞龙之前要烧关塔,另一大特色是舞龙不舞狮。活动连续举行两天,第一 天的龙身一般是33节,到第二天增加为38节,寓意福 寿绵长。第二天盘龙完成后,村民们抬着龙头和龙尾,放进广场边的小池塘里,称“放龙入海”。

圣堂香火龙习俗有超过100年历史,于2017 年入选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既代表着村民们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美好 愿望,也代表着团结和睦、包容进取的新农村精神。

舞草龙(台山)

图源:台山发布

每年的中秋节,台山市白沙镇西村都要舞草龙,该习俗相传始于光绪年间,迄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于2021 年入选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舞草龙既能加强海内外乡亲的联络沟通,增强村民凝聚力,也是西村世代传承的一项弥足珍贵的民间习俗活动。

草龙由村民亲手制作,龙扎成十二节,每节长约四尺,直径二尺,整条龙长约六丈,寓意一年四季 十二个月兴旺发达。在扎龙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敲锣击钗。待到夜幕降临,草龙在村里的每一条巷子穿行,家家户户在家门前提前摆放好各种 物品迎接草龙。舞龙完毕后,将龙放到进村前的路口焚烧,寓意龙腾飞跃上天了。

舞草龙(开平)

图源:开平市文化馆

数百年前,从中原南迁而来的先民在开平市百合镇虾边村一带定居,带来了在中原地区流传了数千年的龙文化。每年中秋节,村民们以当地的干稻草扎成草龙,插上香火进行游舞,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生活美满。

巨龙拜过社坛,沿村巷游舞,村民家家户户摆上供品,点燃爆竹迎龙,也寄托平安喜乐的美好愿景。在舞龙的同时,还伴有醒狮、龙狮共舞。直到晚上11点,被称为“龙上天”的草龙入火,宣告舞草龙活动正式结束。舞草龙活动在虾边村和周边的村镇已流传了许久,为虾边村的中秋节增添了绚丽的龙文化色彩,于2008 年入选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舞草龙(恩平)

舞草龙活动是恩平市君堂镇中秋节传统民俗活动。现君堂镇西园村委会崇鱼塘村、榕树头村仍采用传统方式——用稻草制作草龙进行活动,相传该习俗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于2021 年入选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活动分扎龙、舞龙和烧龙三部分。舞龙由青壮年手执龙脚,点燃龙身上的大香,在龙 珠的引导下上下、左右舞动草龙,绕村一周,并到各家各户游拜,最后在村中空地上进行盘龙、抢珠等表演。烧龙则是在舞草龙表演完后,由村中长辈把草龙点燃烧掉以作祈福之意,借由龙腾翻舞,祈求风调雨顺、趋吉避凶、国泰民安。

黄洞香火龙

欧蕊荣摄

黄洞香火龙习俗已有20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八和二十九举办,承载着村民通过舞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于2017 年入选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舞火龙仪式始于傍晚时分,满身火光的巨龙随着舞龙者的摆动,形成流线型的火光,犹如在半空中盘旋、飞舞,在山下远远观望,只见火光不见人,龙形显得尤为清晰和壮观。

赤坎大梧火龙

资料图片

在开平市赤坎镇灵源村委会大梧村,舞火龙是每年中秋的既定节目。村民们用300多斤稻草和麻绳扎成一条40多米长的大草龙,在草龙身上插满点燃的大香,由30多名青壮年舞动,并伴有龙珠醒狮、敲锣打鼓、游村穿巷、燃放鞭炮、龙拜社坛等仪式。舞火龙活动在晚上8点至10点进行,村民们还会一起 “吃龙饭”,热闹非凡。次日,村民们会再举行一次舞龙活动。

大梧村是开平关族始祖荣公的故村,舞火龙正源自当年荣公从中原南迁带来的风 俗,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已有数百年历史,于2008 年入选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潮连火龙

图源:蓬江发布

据蓬江潮连的史料记载,潮连人喜爱舞龙,历代都有纱龙、金龙和火龙三条龙,其源于民间焚香驱蚊、永保平安的祈愿。后来形成以武术为功底、以舞蹈为表现的龙舞特色文俗。潮连火龙,于2021年入选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潮连火龙全长达54米,全身要插上点燃的香火,在漆黑的夜晚,密集的红色火光映亮龙身,故名“火龙”。每当喜庆节日,以珠戏龙,火光耀目,预示如龙腾飞,永远兴盛。表演有平地、龙门、梅花椿等多个花式,讲求动作敏捷轻盈,节奏连贯迅速。潮连人舞龙的理念贯穿着“合和”文化,即由“集合、汇合、结合、合作”而来,守护地方“和谐、和睦、和顺、和悦”,各群体、各姓氏族人和平共处。

钱塘彩龙

欧蕊荣摄

在鹤山市桃源镇钱塘村,每年中秋之夜,在锣鼓乐器的伴奏中,钱塘彩龙随声而起,色彩斑斓 的“龙光”照亮了整个村子,人们则兴高采烈地在龙肚下穿行。相传小孩穿龙肚可以祛除百病、健康长大,读书聪明伶俐;新婚者穿龙肚能夫妻和睦、 早生贵子。

钱塘彩龙有近500年历史,于2007年入选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不仅继承了传统舞 龙的精髓,还推陈出新。如今农历八月十四小孩子舞“火水龙”,八月十五男性舞“纱 龙”,八月十六女性舞“彩龙”。钱塘彩龙的与时俱进、开放包容,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为这项传统民俗的传承和发扬注入新的活力。

三夹腾龙

郭永乐摄

三夹腾龙是鹤山古劳、沙坪等地每年端午期间赛龙夺锦的传统民俗活动,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夹腾龙历史悠久,有别于周边地区龙舟的漂移、转弯等技巧,当地采用直道冲刺的方式进行比赛,赛道长数百米,比拼龙舟“扒丁”的爆发力、耐力以及协作性,“力争上游、拼搏向上、团结合作”的龙舟精神代代相传,传承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三夹腾龙传统民俗活动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即起龙舟、赛龙舟、埋龙舟。其中,赛龙舟以农历五月初三、初四两天最为精彩。

礼乐龙舟

谢杰华摄

《广东礼乐龙舟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介绍,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年),礼乐开始出现大规模的龙舟竞渡活动,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如今,礼乐龙舟文化历久弥新,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一、二、三,‘扯离佢’!”每到端午节龙舟赛,“扒丁”的吆喝声铿锵有力,动作整齐划一,展示了“爱国爱乡、团结拼搏、奋楫者先”的礼乐龙舟精神。

白沙茅龙笔

郭永乐 摄

一挥一划,笔走龙游。牵丝飞白,飘逸狂放。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茅龙笔起源于明代,已有500多年历史,它以新会圭峰山茅草为主要材料,经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是传统手工制作的典范,是以植物纤维创新制笔的杰出代表,因其创始人是明代理学家、诗人、书法家陈白沙先生,因此又称“白沙茅龙笔”。

用茅龙笔书写的书法,笔锋特别,笔画中留有空隙,形成其他书法难有的“飞白”,笔画顿挫、拙重,别具一格。当年茅龙笔的发明,开创了茅龙书法艺术,震撼了书法界,一洗元代以来柔弱萎靡的书风,确立了其在岭南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旧岁到此夕而除

明天即将迎来崭新的篇章

今日除夕

祝你和家人

龙年大吉、幸福安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