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是年廿九,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罗行社区,空气中已经有了年的味道。当日下午4时许,社区舞蹈队领队区少梅带上10多名舞蹈队队员和社区里的姐妹,在百忙中抽空,专门来到位于罗行墟中山上街的粮仓旧址,提前给当代舞艺术家彭宇拜个早年。
彭宇的来头可不小,他从事舞蹈行业已经20多年,近年他多活跃在国内外大型艺术活动中。来到丹灶,他目标远大,立志把罗行打造成为一条“舞蹈村”,运营为数不多的当代舞团,做成国内第一所当代舞学校。
过去一年,丹灶落实“水上南海”战略,积极探索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在全市率先探索“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乘此东风,去年彭宇当代舞团落户罗行社区。经过大半年重新修缮,罗行墟里的旧粮仓被改造成为彭宇当代舞团驻点,最近彭宇搬进了“新家”。今年春节,他决定留在罗行,一边为舞团驻点在今年3月正式启用做准备,一边进行在地创作。
当晚,区少梅邀上彭宇和他的两名学生,与社区舞蹈队队员一起来到她的家中,吃上一顿特色盆菜。北江支流南沙涌边,蜿蜒的旧街巷里,烟火升腾,人情味暖。当艺术家在旧墟里安下家,他与那墟那人“双向奔赴”的故事已经开始。
彭宇当代舞团学员舞者与罗行社区居民互动交流。 廖明璨 摄
一份特别的首次见面礼
春节将至,彭宇送给区少梅等一众客人的首次见面礼很特别,不是家乡的潮汕手信,而是一场舞蹈工作坊体验。
走进舞蹈排练厅,大家在彭宇的指导下,先是围成一圈,闭目站立,食指相接,在冥想中缓慢移动步伐,向中心聚拢。随后人群散开,各人又闭目在排练厅里游走,仿佛在呈现一场大型的布朗运动。临近尾声,彭宇请出区少梅,只见他轻轻拨动她身体各处关节,区少梅便演绎出一组曼妙舞姿。
“不管是什么舞种,最后呈现出来的都是用身体关节在跳舞,我们就是从最自然的状态出发,让大家感知自己的身体关节,对身体关节有感知了,大家才能更好地控制和把握自己身体。”彭宇一边指导,一边解释说。
在旧粮仓改造成的彭宇当代舞团驻点,彭宇指导区少梅等一众客人体验当代舞。 廖明璨 摄
这是彭宇搬进罗行墟大约半个月后,第一次与社区居民深入交往。作为彭宇当代舞团、华夏城市当代舞团的艺术总监,近年彭宇常活跃在乌镇戏剧节、上海艺术节、爱尔兰舞蹈电影节、哥本哈根国际编舞大赛等艺术活动中,看过世界各地不同的舞风。对于这个曾因水而兴、因竹编手工业而繁盛的地方,一切的人和事物依然让他感到兴奋。
“宿舍打扫卫生。”“安装镜子,年前把舞蹈地板胶全部弄好。”“铺第二层胶板,还有安装音响和灯光,已是深夜……”从1月开始,彭宇就在微信“朋友圈”里隔三岔五记录舞团驻点的变化。经过10多天赶工,在2月3日,昔日罗行粮仓的大门前挂上了“彭宇当代舞团”的牌子,标志着彭宇当代舞团驻点基本成形,等待今年3月正式启用。
“听到有舞蹈艺术家住进了罗行墟,社区舞蹈队的姐妹们都很兴奋,大家都期待与彭宇老师多交流学习。”55岁的区少梅是社区舞蹈队领队,向来热情的她最近辗转联系上彭宇,又约上几位舞蹈队队员和街坊好友,定好在春节前上门拜访彭宇。让她没想到的是,大家第一次见面,就完成了一次舞者之间心灵的对话。
“当代舞艺术比想象中有趣!”走出排练厅,罗行社区舞蹈队的队员和街坊不约而同地感叹说。
彭宇当代舞团艺术总监彭宇是南海区丹灶镇驻罗行社区文产特派员、“粮仓剧场”项目主理人。 廖明璨 摄
让老建筑与舞者相结合
当社区居民满怀热情走近彭宇当代舞团,彭宇也开始深入罗行墟进行在地创作。
就在舞团驻点挂牌的前一天,彭宇对外宣布“2024-探索罗行”系列已经开启。从2月2日起,他带领三位留守的学员舞者,走进经过活化提升的罗行墟中山街,在雕塑上,在闲置民居的室内、楼顶和窗户上,在南沙涌边的基围上,舞出前卫与活力。
从2月2日起,彭宇带领三名留守的学员舞者,在罗行社区闲置民居的室内、楼顶舞出前卫与活力。 受访者供图
“这组系列作品旨在让罗行的老建筑空间、装置与舞者的身体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用镜头进行记录。”彭宇说,作品会推送给乌镇戏剧节、阿那亚大地艺术节等大型艺术活动的组委会,争取合作演出机会,也会作为本科学生作品投到香港演艺学院和英国的三一拉班音乐舞蹈学院、北方当代舞蹈学院、罗汉普顿大学等院校,为学生争取研究生留学机会。
从2月2日开始,彭宇启动“2024-探索罗行”系列创作。图为彭宇当代舞团舞者在南沙涌基围上创作。 受访者供图
通过在地创作,彭宇的另一层身份——南海“文产特派员”也开始发挥作用,探索用艺术点亮乡村。
在南海大力实施“水上南海”战略,积极构建“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丹灶在去年2月1日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文旅大会。会上,丹灶除了对外发布“金沙户外”区域公共品牌,还在全市范围率先试点实行“文产特派员”制度,艺术家向阳作为“1号文产特派员”携艺术工作室落户金沙岛上的丹灶东联社区。
以此为契机,彭宇走进了向阳艺术工作室,与向阳进行跨艺术领域交融,碰撞出新的艺术灵感。在向阳的带动下,彭宇也萌生出驻村创作的念头。最终经由西樵山书院牵线搭桥,在丹灶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彭宇成为又一位“文产特派员”,并选中同在金沙岛上的罗行社区,活化罗行墟旧粮仓打造彭宇当代舞团的驻点。
“修缮改造后的旧粮仓是我的工作室,春节后会有6—10名舞团正式成员前来常驻,一起进行创作。”彭宇说,依托现有场地,他和团队还专门打造了一个“粮仓剧场”,今年开始策划舞蹈影像节和各类舞蹈演出,将更多艺术家、舞者、当代舞爱好者和周边社区居民请进来,在美丽的罗行墟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
彭宇和团队专门打造了一个“粮仓剧场”,今年开始策划舞蹈影像节和各类舞蹈演出。 受访者供图
一顿情谊浓浓的盆菜宴
入夜时分,气温降至10摄氏度以下,当彭宇和区少梅等一群人走出旧粮仓的大门,大家有说有笑,热闹的人气在中山街上一下子汇聚形成一股暖流,一直往南穿过沿街的旧民居、旧商铺,往左拐入永兴街,不久就来到区少梅的家中。
作为回礼,区少梅邀请了彭宇和他的两名学员,与几名社区舞蹈队队员一起,到她家吃上一顿特色盆菜,提前感受浓浓的广府年味。
点火开灶,撕开封膜,浇淋酱汁,拿筷搅拌,再盖上锅盖慢炖。厨房里,区少梅与队友兼好友麦少欢分工合作,盆菜在锅里很快就蒸腾起水汽。
傍晚6时许,两盆热气腾腾的盆菜分别被端上两张饭桌上,橙红的大虾、鲜嫩的鸡肉、翠绿的菜蔬……惹人垂涎。饭厅里10多人陆续落座,随着区少梅唤一声“起筷”,大家纷纷夹起美食,品尝美味。此刻,亲情、友情、邻里情交融在一起。
新春将至,南海丹灶罗行墟街坊区少梅邀请彭宇到家中吃盆菜。 廖明璨 摄
“一锅盆菜下来,鸡肉可以接触到虾的鲜味,虾的鲜味又能被蔬菜吸收。”饭桌上,麦少欢兴之所至,向彭宇介绍起广府盆菜的美好寓意,还有罗行原来的繁荣历史,她希望彭宇扎根罗行可以创作出更多好作品并推广出去,同时罗行能够借助彭宇的力量吸引更多人才和人气,用一种艺术赋能的形式,助力罗行墟重焕繁荣。
面对大家的殷切期待,彭宇用一个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的构想予以回应:他将给自己10年的时间来打造一条“舞蹈村”,运营为数不多的当代舞团,还想做成国内第一所当代舞学校。“过了春节,我会把舞团和演出先做出来,把艺术驻留做起来,立足村庄和罗行老墟,做出有国际视野的作品,希望舞团能够走得出去,也要回得来。”他说。
席间,彭宇还向区少梅等人发出邀约,他说:“如果梅姐和社区舞蹈队其他队员对当代舞感兴趣,我们可以从工作坊开始加强交流起来,接下来‘粮仓剧场’会举行舞蹈影像节,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们也可以一起创作作品,并邀请大家在活动上进行表演。”
“今天是第一次接触当代舞,感觉很好,虽然我比较内敛,但还是比较期待,可以放开胆量去试试。”区少梅的回答引来哄堂大笑。
大人们的欢笑声和小孩子的嬉闹声,让罗行墟比平日多了几分热闹。
南方+记者 林洛峰
通讯员 鲁浩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