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夜渐远,人在丹霞山南。响起那时方言,谁又在谁心间?在北边,只等一只客家船……”
周深演唱《若思念便思念》。
2月7日,在2024河南春晚舞台上,周深一人分饰两角,加入客家话演唱《若思念便思念》,一时触动不少河源人的DNA。
视频截图。
客语童谣
这支歌曲由崔道宁作词、钱雷作曲,讲述客家文化和河洛文化的渊源。周深音色清脆空灵,演唱时不仅加入客家方言,还穿插客语童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
不少网友听过歌曲后,在评论区写下深情留言:
“永嘉南渡,已逾千年,名虽为客,四海为家,同根同源,无分南北,月之所照,同属华夏。”
“我一个河源客家人听哭了,里面演绎了客家人的迁徙、定居及春节的思乡之情,还有我们小时候一直听的童谣。这种对中原的思念之情被周深唱出来了!还有一种被河南惦记着我们这些‘离家’的客家人的感觉,强烈的归属感!”
网友评论。
河源人的DNA因何而动?河源为何会被称作“客家古邑”?客家方言有何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河源是最早容留客家先民的地区之一
客家民系源于中原汉民族。历史上的中原人自秦末开始,经东晋至明清,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河源客家先民始于赵佗屯兵龙川、和辑百越,更有宋元以来嘉应州(兴梅地区)以及闽、赣客家人的徙居,最终形成河源客家局面。
客家建筑。
客家民系历经6次较大规模的迁徙。具体而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两次派兵南征百越,部分士卒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赵佗任龙川县令和南越武王时,盖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汉人与百越各民族的融合。
南北朝时期,受“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南北朝对峙等影响,部分中原汉人南迁,停留在鄂豫南部、皖沿长江两岸以及赣江上下游。少量抵达今广东大埔、梅县等地。
受唐末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及北宋战争等影响,中原动荡,客家先民再度南迁,落脚于皖南、赣东南、闽西南以及与之接壤的粤东北边界。
宋末,许多客家人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明末清初,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及粤中、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
太平天国时期,粤中地区发生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为解决土客之争,划出了广东省台山赤溪地区以安置客家人;而战争和动乱使得部分客家人又一次大迁徙,有的迁到广西、海南,有的流寓海外。
除以上6次大规模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苏家围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是一个已经有700多年历史的客家围村。
客家话脱胎自河洛雅音、吴楚方言等
客家话是中国八大方言之一,其形成与客家人历史上的几次大迁移密不可分。秦平定百越,“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以中原士族为首的客家先民渐次南迁,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与当地土著居民共同生活中,其本语河洛雅音(中原雅音)与吴楚方言交融发展,衍生出新的次方言——“江淮官话”,而这就是今日客家话的源头。
唐代末年,部分客家先民再次南迁,进入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居住,在与百越人及畲、瑶等民族的融合共处中,又不断吸收古越语、畲语和赣、粤、闽方言的语言特点,丰富了自己的方言。
至南宋时期,客家先民于闽、粤、赣边区定居,随着汉族新民系——客家的形成,客家话亦作为其共同的交际工具。
河源客家方言主要有两种:一为水源音,俗称“蛇话”“本地话”;二是一般意义所指的客家话。两者错落分布。水源音多集中于东江两岸的平原河谷地区,而客家话分布则相对广泛分散。
何谓“水源音”?自秦以后,西晋、唐末、两宋等朝代更迭或战乱频仍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客家民系进行了数次大规模迁徙。宋朝末年,部分赣南汉民沿东江迁移至河源一带,与历史上赣中、闽西、闽南迁入河源的客家人合称“老客家”,其所操方言便为“水源音”,保留着不少赣方言的语言特征,与古汉语十分贴近。
【文字】南方+记者 李娇
【视频】河南广播电视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