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五的荣光|侨商面对面①

南方+ 记者

春节将至,江门人会准备什么年货过大年?不少人的选择就是它:十月初五。

侨商面对面第一期,我们走进知名澳资企业十月初五,对话十月初五饼家监事、澳门青年联合会副会长刘智龙。

南方+:十月初五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刘智龙:我们品牌诞生于澳门一条超过百年历史的老街——十月初五日街。以前那里临近内港码头,车水马龙、茶楼林立、饼味飘香,是澳门手信的发源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澳门人的成长记忆。我们是做手信产品的,所以选择十月初五来作为我们的品牌。

南方+:今年是十月初五在江门新会建立生产基地的第20个年头。作为一家澳门企业,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在江门设厂?这20年里,工厂发生了什么变化?

刘智龙:江门新会的地理位置很好,当时也很支持澳资企业落地。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瞄准了海内海外两个市场,新会有港口码头,从这里出发运往全国或者海外都非常便利。

20年前,工厂的生产线基本都是人手为主,产量比较低。工人靠双手打鸡蛋、和面粉,非常辛苦也很容易劳损。那时候我们就觉得自动化是势在必行的。之后我们逐步在生产流程引入了包馅机、杏仁饼成型机、自动蛋卷机等自动化设备,不仅方便员工操作,也保证了出品的稳定性。

例如,古法木桶炭烧杏仁饼的制作过程很容易产生一氧化碳,对工人的健康存在威胁。为此,我们自主研发了一款炭烧隧道炉,实现炭烧自动化,同时增加了杏仁饼车间的通风设施,既保持了传统风味又提升了车间的安全系数。现在十月初五已经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取得超过50项国家专利证书。

南方+:在推进自动化的过程中,十月初五是怎么做数字化转型的?

刘智龙:我们的企业管理已经走向了数字化。因为我们是澳资企业,以前股东开会都要特意从澳门过来江门,面对面坐下来开会,大家都签了名才能通过一些文件决定。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线上办公,股东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审批事项,已经没有时空距离的局限。从生产端到销售端,我们也实现了数字化,包括车间里每一台机器的实时产量,到终端销售哪一款产品特别畅销,我们都有统计,实现前后端配合精准调整生产方案。将来我们会更多投入在智慧化上,例如原材料的数据处理等,搭建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南方+:作为“创二代”,一边要继承父辈的事业,一边又要去开辟自己的赛道,是怎么平衡这二者的关系?

刘智龙:其实对于一个已经有20年的品牌来说,我们转型的步伐会更加谨慎一点。我始终保持着一个学习的心态,希望能把这份澳门的味道传承下去,同时加入更多年轻化的想法,比如新产品研发、潮牌联名等,把十月初五做成一个老字号品牌。我常常用一句话勉励自己:无论什么情况都要一直在创业。我喜欢别人称呼我为“创二代”,希望任何时候都在创新的路上。

南方+:你是典型的大湾区青年,怎么看待澳门跟江门两地的紧密互动?

刘智龙: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和产业是一个宝库,也是澳门年轻人的机会和舞台,可以多接触一些新产业、新方向。江门很重视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尤其关注侨商投资的便利化,在企业落地到后续经营的过程中,常常都有相关部门专业对接,让我们很快适应内地的营商政策。作为广东省政协委员,我很关注横琴投资环境,期待今年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让澳门、横琴、江门三地的联系更密切,带动横琴聚集更多人气,推动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采写/出镜】南方+记者 李霭莹

【拍摄】吴大维

【设计】区瑞香

◎相关阅读

先导片|侨商面对面,世界看得见

编辑 李衡昌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