斝、簋、卣、罍字都不会念!它们是什么?

广东科普
+订阅

斝、簋、卣、罍

(jiǎ)、(guǐ)、(yǒu)、(léi)

……

这些都是博物馆中

青铜器展品的常见字

你都认识它们么?

不认识?没关系!

认识它们的机会马上就到!

2月6日起

广东省博物馆特展上新

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

正式跟大家见面

四川、重庆、湖北、湖南

安徽、陕西、江苏、浙江

……

18家文博单位精品荟萃

137件/套展品

向大家展示长江流域青铜时代的璀璨文明

特展有何特点?

哪些文物令人期待?

文物背后有哪些有趣百科?

开展首日

科普君率先探展

采访策展人

为大家搜罗第一手资料

一曲熔铸于文物的“长江之歌”

旅程从四川盆地开始,以青铜为桥,梦回古蜀文明

第二站,长江中下游区域,开启群雄竞华的中国王朝文明时代

第三站,在黄河与长江之间广袤的区域,见证天下一统

“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以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地域文化为主线,分“巴蜀并辉”“群雄竞华”“多元一体”“天下归一”四部分,集中展现了商周时期巴蜀、荆楚、吴越三大文化圈既独具气质、风格各异,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文明气象。

第一部分“巴蜀并辉”

将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新都马家木椁墓等东周时期墓地和墓葬群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置于长江流域的视野下进行解读,多角度展现巴蜀文明的神秘与独特。

第二部分“群雄竞华”

以商王朝南下的首邑和军事重镇盘龙城遗址为起点,揭示一方诸侯王国的赫赫威仪、荆楚风土的奇谲浪漫、吴越先民的尚舟善武,突显长江中下游地区青铜文明的鲜明特色。

第三部分“多元一体”

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纳入以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为文明核心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格局进行分析比较,诠释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和长江、中原两个区域文明异彩纷呈、交流互鉴的特点。

第四部分“天下归一”

讲述了秦灭六国,天下归一,风云千年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融汇在华夏主体文明之中这一沧桑巨变。

54件/套国家一级文物尽收眼底

本次展览将展出54件/套国家一级文物,一级文物占比近40%,数量庞大、种类丰富,是广东省博物馆近年来引进的文物级别和数量最高的展览之一。且看科普君“剧透”一二……

铜人面具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量庞大的各类器物,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众多的青铜造像了。面具是三星堆青铜造像中一个大类,二号祭祀坑出土了20件人面具。它们总体形象是方脸、宽额,宽横眉,杏叶形眼,鼻翼丰肥,耳垂下多有圆孔。有些面具在脸型、耳朵长短、鼻梁高矮上有所区别。比如这件面具耳朵较短,鼻梁短直,嘴巴宽阔而嘴角上扬,露出神秘的微笑。

在一些锈蚀较少的人面具上可以看到眼眶、眼球、眉毛等处有黑彩,口、鼻有涂朱的痕迹,可以断定这些人面具都曾用彩绘装饰。这些人面具的额头、脸颊两侧均有方形穿孔,但有些未穿透,保留了錾刻痕迹,推测应是使用一段时间后錾凿的。这些穿孔可能用于安装其他附件饰物,也可能用于固定在神像上。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人面具对研究古蜀人的面貌特征、身份职能和宗教习俗提供了重要物证。

擂鼓墩2号墓编钟

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41—前284年)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擂鼓墩2号墓出土

随州市博物馆藏

此套编钟共36件,均为甬钟,分为大小两种。大型钟正鼓部纹样有所不同,可分为操蛇神人纹钟和兽面纹钟两种;小型钟形制、纹饰相同,大小有别。不见钟架随葬。此套编钟规格略小于曾侯乙墓编钟,风格与曾侯乙墓编钟极其相似,而音乐性能稍逊。先秦至两汉时期,以铜编钟、石玉编磬为主体乐器的“金声玉振”是最庄严、隆重的音乐礼仪,在重大祭祀、朝聘、宴享活动中不可缺少,也是上层身份等级的象征。

越王鹿郢“者旨於睗”铜剑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湖北省荆州市雨台乡官坪村9号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剑首有七个同心圆,剑格镶嵌有绿松石,两面均有错金鸟篆铭文,正面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为“者旨於睗”。“者旨”读作“诸稽”,为越王的氏;“於(yú)睗 (shì)”为越王的名。经考证,“者旨於睗”就是越王勾践之子鹿郢(公元前 464—前 459 年在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越国国力强盛。

惊喜“科技范”带你玩转青铜时代

除百余件文物精品外,此次展览融入数字化技术,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展示传播能力,古老文物与现代科技的碰撞给游客带来视觉和思想的双重震撼。在这里,我们可以“三秒梦回古代巴蜀”、弹奏“数字编钟”,体验一把古代生活。

打卡

序厅——“天际长流”:以数字技术手段,用意象展示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的文化交融,为我们开启青铜之旅的序章。

沉浸式空间——“青铜幻梦”:“金芒流转”、“古蜀回眸”、“先民之愿”等五幕,以数字化技术,带我们“梦幻”青铜时代,通过光影与音乐,重现三星堆之眼的庄重与神秘;展示青铜纹饰兽面纹、鸟纹,以震撼的视觉效果展示青铜纹饰之气势……

编钟互动——“余音绕梁”:我们可触摸展板上的编钟,使其发出宫调“宫商角徵羽”,以数字媒体的方式体验编钟音、型、艺之美。

色彩斑斓背后不“铜”反响

在展览现场,铜人头像呈现斑驳的青绿色,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有着金灿灿的颜色,擂鼓墩二号墓编钟则是黑青黑青的……

都是青铜器,为何存在色彩上的差异?青铜器一直都是青色的吗?

青铜是由“铜、锡”或“铜、锡、铅”按一定比例熔炼而成的合金,且不止有一种“配方”,究其原因是纯铜熔点高达1083℃,添加低熔点的锡、铅可以降低冶炼温度,锡的加入还可提高铸件的硬度,加入铅后则能提高铜水的流动性。

据先秦《考工记》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发现了青铜器性能与铜、锡成分配比之间的关系,比如铸钟鼎的金、锡比是6:1,铸斧斤则是5:1。

高纯度的铜在制成之初是金黄色,随着加入锡的含量变化,青铜器的色泽也开始转为赤黄、橙黄、淡黄,甚至是偏灰白。

出土后的青铜器色彩各异,是源于各自表面锈蚀产物,包括绿色的碱式碳酸铜、黑色的氧化铜或硫化亚铜、靛蓝色的硫化铜、灰白色的氧化锡等。青铜器在埋藏的过程中会受到氧化,或与酸碱盐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呈现颜色上的差异。

在与大家见面的“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中展出的越王鹿郢“者旨於睗”铜剑虽历经 2400 多年的岁月,但依然不锈不蚀,亮泽如新。这柄剑,从多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卓绝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是吴越地区冶铸技术水平达到高峰的一个缩影。然而越王鹿郢“者旨於睗”铜剑千年不腐的谜题,目前仍在等待统一的答案。

智能系统上阵,让展品保持好状态

“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展”展品主要为青铜器金属类文物,对展览环境要求相对较高。据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介绍,为保证展览文物的安全,加强预防性保护措施,为展览提供了适宜、安全的文物展示环境。

展厅大环境主要采用中央空调控制,展柜内安装有恒温恒湿控制系统和单体小型调湿净化机对展柜微环境湿度进行调控,同时安全、高效的调湿剂和吸附剂材料可作为微环境调控辅助手段,另外也配置抽湿设备可用作展厅潮湿环境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展柜内照明普遍采用LED冷光源和无紫外荧光灯,并可对光源照度进行调节达到金属文物要求的照度。

与此同时,博物馆展厅现安装有文物保存环境监控系统,可对整个展厅和展柜进行实时环境数据监测,全面了解文物保存或展示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和有机挥发物等参数,做到及时调控。

科普知多D

如何知晓无文字记录的文物年代?在考古学家眼里,“时间”是最有魅力的词语。出土后没有文字记录的文物,我们如何知道它的“年龄”?碳十四(碳14、C-14)测年方法在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物年龄的测定上正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碳十四是一种会衰变的放射性元素,半衰期长达5730年(我国采用的标准)。在生物生长过程中,由于一直处于与大气的交换状态,生物体与大气中的碳十四水平保持一致。一旦生物死亡,脱离了交换状态,其体内碳十四水平随着时间的流逝因衰变而逐渐降低。通过测定生物体中剩余碳十四含量,就可获悉生物死亡的年代。由于实际上大气中的碳十四浓度是有所波动,导致测定的遗存年代存在较大的偏差。科学家还会借助树木年轮法进行年龄矫正。碳十四测年方法与树轮年代校正曲线相结合,就可以揭开文物的时间密码。

除了利用碳十四,在考古学中,还有不少其他的时间测定法:如热释光断代法,利用陶器和火烧土绝缘晶体的热释光现象断代;地磁断代法,即利用考古遗存中的砖瓦、陶器等遗物的热剩磁性进行断代;还有主要针对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检测死亡动物骨骼与地下水交换吸附得到铀的铀系断代法等。

展览连线

展览时间:2024年2月6日—6月2日

展览地点: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