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患者赋予生命的宽度

茂名网
+订阅

访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治疗中心副主任——宋婧

“临床医学给生命赋予时间,康复医学给时间赋予生命。”提及医护人员,不少人认为他们就是医生和护士,但是大部分人却忽略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康复治疗师。这是一个极少出现在大众口中的群体。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精神障碍患者眼中,康复治疗师可以说是他们最熟悉的人。

“我们的工作内容就是对患者进行各项专业的功能检查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以便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康复治疗中心副主任,作业治疗师宋婧如是说。

康复治疗的细分领域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如果说物理治疗师是帮助人们站起来,那像宋婧一样的作业治疗师就是能帮助人们跳起舞来。

用细水长流的真心打破沉默

在四川大学读书期间,宋婧治疗师曾在某医院的精神康复科实习过一段时间,这段经历让她感触颇深。当记者问及宋婧治疗师选择从事这一行业的原因时,她说:“我在精神康复科实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非常少,但是这个行业却十分需要人,于是我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康复治疗师。”这是宋婧治疗师最初的想法。

2018年,宋婧治疗师来到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任职,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她选择从事这一行业的原因又多了一个。“有些患者刚来这里时是很笨拙的、思维散漫的,但在经过治疗之后,他们会有所好转,逐步具备回归社会的能力。平日里患者们会分享他们的手工作品给我看,除此之外,见面时也会向我问好。这些小举动让我由衷地感受到温暖,而患者们一点点转好的表现同时也是对我的一种鞭策。”宋婧治疗师笑意盈盈地说。

许多人对精神障碍患者都有刻板印象,比如“疯子”“颠佬”等,但宋婧治疗师介绍道:“其实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疾病的影响,行为上会更偏向退缩。在他们之中情节稍轻者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重者则会出现生活、社会功能的衰退。”

宋婧治疗师曾遇到一位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患者,患者在遭受疾病折磨的情况下来到陌生的环境,表现出消极被动的行为特点,具体表现为对生活无兴趣、自我生活管理能力差、日常生活不言不语、不参与不互动等。经过宋婧治疗师的观察,并通过视、听、看、写、讲、动等多种技巧方式尝试与他沟通,她发现这位患者只有在某些时刻才敢与他人对视。于是在宋婧治疗师的耐心鼓励和等待下,他终于能成功运用写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最后通过个案康复,他从被动变为主动,也能积极参加各类康复活动,甚至还会主动邀请宋婧治疗师一起打篮球。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宋婧治疗师积极投身康复治疗事业,对待每一位患者都是全身心的付出,以实际行动让患者看到痊愈的希望。

用多元多彩的康复促进康复

“我还在生病,我做不了工作。”“ 家里人告诉我什么都不用做,不用工作,也不用做家务,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就好了。”在工作的几年时间里,宋婧治疗师见过形形色色的患者,他们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起初都会有“不用干活、不想干活”的想法和理解。事实上,这样的观念无益于病人的康复。

面对前来治疗的患者,宋婧治疗师会根据病人的需求来设计活动:从艺术兴趣中启发患者的动力,让患者从家务劳动技巧中学会自我管理;从城市生活技能训练中恢复社交能力;从职业能力训练中回归工作岗位,通过多元化的康复训练,患者们可以获得满满的成就感。另外,康复科的治疗师团队还会设计各类与节日相关的开放周活动,让家属参与进来,共同见证患者的成长。记者也在这里看到了许多患者的笑容与活力,他们大都已与常人无异。

有一位女患者在治疗时曾表示出院后想找工作,但是她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并不适合参加工作。宋婧治疗师便根据她的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训练活动,让她的注意力能够逐渐恢复。其中有一项活动就是练字。患者一开始连十五分钟的练习都无法完成,到后来甚至能独立完成一个小时的练字活动。

为了能让患者对出院后立即参加工作更加有信心,宋婧治疗师还根据康复中心的“向日葵计划”给出了后续的居家康复方案。经过一系列针对性的治疗,患者出院后情况稳定,顺利参加工作,在后续的走访中也未发现患者有病情复发的情况。

“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师,不仅要有耐心,对待患者的态度也要友好,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善意,而且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能针对每一位患者开展适合他们的治疗训练。”宋婧治疗师一直践行着自己身为一位康复治疗师的初心,以负责和耐心的态度关爱着每一位患者。

用精准的专业技术促进回归

精神康复包含了物理康复和康复训练,宋婧治疗师向记者主要重点介绍了用于精神康复的特色仪器——重复经颅磁治疗仪。该物理设备主要以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主;副作用小,不损害人的大脑,比如认知和记忆;无痛无创,不用直接接触人的身体;起效快,一般2-4天开始起效;疗效明确,尤其针对抑郁、焦虑、幻听、睡眠障碍等问题有明显作用。

通过运用该物理治疗设备,治疗师们可以测定患者的个人阈值,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一些轻症抑郁患者曾告诉宋婧治疗师:“通过定期的经颅磁治疗,我现在晚上睡得很好,也变得有动力去做自己曾经喜欢的事情和工作。医生也开始减轻我的药量,我感觉未来越来越有希望了!”

出院休养的终点,是回归社会的起点。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康复中心一直以来既重视住院的康复,但更关注院外的康复。宋婧治疗师向记者介绍,每一位治疗师都以能够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为目标不断努力着。该院开展的“出院康复指导计划”项目,以“指导”为核心,着重“建议”,主要以健康讲座、电话随访、上门随访、社区、复诊咨询等方式帮助患者,能很好的提高患者动力、精力,维护好心理和社会功能,预防复发,降低住院率。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宋婧治疗师坚定初心,向光前行,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诠释医者担当,以平凡之力给患者带来无限希望。在雾霭沉沉的黑夜中,她像一轮明月指引患者走向光明的未来。未来,她还将继续坚守岗位,用责任与初心铸就医路人生。

【个人简介】

宋婧,201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康复治疗系,作业治疗方向。同年就职于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康复科,担任康复治疗师,现任康复中心副主任;并任茂名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副秘书长,茂名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康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参与编写了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心理社会功能障碍作业治疗》一书;常参加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担任讲师,作有《社会心理作业治疗理论》、《认知功能系统训练在精神康复中的重要性》、《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作业治疗》等讲课。

擅长: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作业治疗。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柯诗华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莫积均

来源:茂名网

编辑:刁爱惠

初审:陈天豪

终审:温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