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
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
整个民族的“DNA”都因为龙在跳动
从古到今、从南到北
“龙”作为十二生肖中的唯一神兽
其形象千变万化
而广州动物园这条龙
真的很独特
跨越千年的龍
身穿胡服,行“叉手礼”
2012年,广州动物园在犀牛馆升级改造过程中发现砖室墓,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进行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砖室墓4座,在其中一座隋唐代砖室墓内出土一尊龙的生肖俑,其形象为兽首人身,穿着“紧身服”、两手合于胸前,其衣着和手势,透露丰富信息。仔细看,它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左手其他四指紧贴胸前,这可能是古代礼节“叉手礼”的一种,叉手礼原为汉魏时期佛教的敬礼方式,表示心诚专一,后演变成一种世俗常用礼仪,属于“揖礼”,古老而独特。此次出土的龙的生肖俑又刷新了龙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除了龙的生肖俑之外还分别出土了鼠、牛、马、羊、猴、鸡、狗等生肖俑,这也是广州地区首次考古发现随葬生肖俑。
陶生肖俑,隋唐,广州动物园出土的八尊生肖俑。南汉二陵博物馆藏
它们和其他地区出土的隋唐时期生肖俑有些区别。据了解,十二生肖俑是代表十二辰的禽首或兽首人身的动物形象,除少数可以早到南北朝时期,盛行期为隋至唐代;在湖北、湖南唐墓中较常见,在岭南极少,应是汉人南下的产物。中原、湖南、湖北等地的生肖俑往往“衣着宽松”,即所谓“宽衣博带”,而这组(陶俑)身着圆领袍服,有胡服特点,或是唐代岭南文化交流的一种体现。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承载着无数华夏儿女的情感与信仰。辞书《尔雅翼》里曾写到:“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其形象是多种动物的结合,动物园里挖出“动物”,不仅是巧合,更是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以“龙”之名,努力诠释中华文化之精髓……
壹
金龙翱翔
龙吟凤舞
传承
成为文物活化的良好载体
独特的“广州龙”,成为文物活化和公众研学的良好载体。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利用生肖龙模具开发、开展翻模、彩绘石膏“龙”的活动,并向大家展示了龙的生肖俑的模具的制作过程。
与此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龙文化,探秘考古背后的故事,广州动物园举办的“动物园里看文物——万事兴龙”的冬令营活动“龙重登场”,孩子们跟随研学导师,一起寻觅动物园地下诸多不为人知的“第一发现”,并通过彩绘方式亲手为自己的龙石膏俑涂上鲜亮的颜色(这些龙的生肖俑便是用南汉二陵博物馆提供的翻模制作的龙的石膏俑)。
“万事兴龙”冬令营活动
贰
龙腾虎跃
神龙翱翔
展示
解读文化自信的表达内涵
动物是参与人类历史进程的伙伴,文物中的动物形象,反映出形形色色的人类观念,映射出观念的传承与嬗变。动物园里出土“动物文物”,开启了我园新的科普之路,让我们在考古遗迹遗物中廓清历史迷雾、“证经补史”。
为做好文物遗迹的保护展示,我园在东汉砖室墓本体上覆盖玻璃罩,进行原址展示,并在上方建造了长廊式展棚,从此,这里增添了一处深具历史人文特色的游览区。这也是继西汉南越王墓之后,广州城市中心区原址保护并展示的第二座古墓葬。
增加墙画和15个壁龛,里面放置文物复制件给来园游客观赏。
更新展板,放置了8个生肖俑的放大版,并模拟还原了部分考古发掘现场。
模拟考古现场
放大版龙的生肖俑
开展历史导赏,跟着导赏员一起揭开古墓神秘面纱,领略隋唐文化风情,近距离一睹陶俑风采。
讲解现场
愿在新的一年里
驾龙登云
龙行龘龘
一起来寻龙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