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果是客家人过年必备食品。每逢春节前夕,河源大多数居民都在家里忙着做油果。油果原名“煎堆”,是过年时招待客人的食品及饭后甜点,流传有近千年历史。
其实,客家人这一古朴的油果,早已传遍中国,并随着不同的饮食习俗演变成各具特色的地方小食。如上海、海南、湖南、福州、四川等地都有名为“煎堆”的小食。但它们都是糯米粉捏成团,外面裹有芝麻炸成的小球,和客家油果略有不同。
油果有分为咸口和甜口,可以按照个人喜好来选择。在河源,大多数人更喜欢吃甜口油果。下面笔者介绍一下甜口油果的制作方式。
油果制作第一步
油果原材料由糯米粉和红薯制成,这里的红薯也大有讲究,需要将红薯洗净,放入锅中煮熟。再将煮好的红薯去皮,碾压成泥状,最后将红薯泥与糯米粉搅拌均匀,揉成面团,捏出一个小面团大小即可。
油果制作第二步
将搓好的团子下至油锅,炸至金黄便可捞出,等待放凉后进行二次油炸。油果炸的过程也十分考验技术,若是稍有不慎可能会导致粘底或者整锅油果糊掉。
油果制作第三步
翻炸完第二次后,便可以捞出放置通风处。若是不怕烫的小伙伴就可以直接开吃了。刚出锅的油果口感最为美味,金黄的外表,香脆的边咬下去,美味可口,回味无穷。
【文/图/视频】张浩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