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60秒看秦岭站如何建成
2024年2月7日
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
填补了
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
罗斯海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
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秦岭是中国南北分水岭
连接东西,和合南北,孕育万物
以中华民族的祖脉秦岭命名
是绵延传承中华历史文化记忆的一个精神象征
新站主体造型设计理念
源于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
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
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
越冬考察人员30人
秦岭站采用轻质高强的建筑技术与材料
可以抵抗零下60摄氏度的超低温
和海岸环境的强腐蚀
接下来
秦岭站还将进行
内部装饰装修、机电安装等工作
秦岭站的名字由来是什么?代表了什么寓意?
记者独家采访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
我国南极考察站的命名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体现时代特点、采用中华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人物为主,逐步转变到体现南极地形特征、采用蕴含中华文化元素的国内知名山脉为主,基本形成了以国内山系命名的规则。按照这个规则,结合新站所在位置的地理特征,命名为“中国南极秦岭站”。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介绍,秦岭是横贯我国中部的古老山脉,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也是中国地理、历史、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特征、标志,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家喻户晓,知名度高。而新站所处区域同样也有一条作为南极洲东西地理分界线的横贯山脉。
此外,秦岭水系发达、植物荟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代表,这与新站绿色、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相契合。秦岭站采用了降低能耗的规划设计,两翼的度夏宿舍在冬季人少时可以关闭,减少能源的消耗。此外,建筑内部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新能源比例达到60%,不仅可以降低运维成本,也能减少对南极环境的影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