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澳门卖年花”|粤有年味

南方+ 记者

02:26

我在澳门卖年花 |粤有年味

2月6日凌晨两点,当城市还在熟睡之时,珠海湾仔码头广场已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凌晨两点的湾仔码头广场。

凌晨两点的湾仔码头广场。

富贵子、蜡梅、剑兰、菊花、郁金香等年花在热闹的氛围中更显娇翠欲滴,晶莹的露珠附着在花瓣上,空气中也漂浮着恬淡的香气。这些鲜花正“整装待发”,它们将在6点启程,奔赴澳门的各个街市,为当地市民奉上沁人心脾的年味。

摊主在检查年花。

摊主在检查年花。

湾仔素有“鲜花之乡”的美誉,湾仔花农种植鲜花,运往澳门售卖的历史已逾百年。长久以来,人们亲切地称鲜花种植户为“花公”“花婆”。

随着近年来鲜花产业的转型,“花公”“花婆”已不再种花,他们积极调整策略,变身为鲜花“搬运工”,让来自不同产地、品种更繁多的鲜花在湾仔汇聚。

01

澳门卖花45年

客人变作“老友记”

6日晚,73岁的“定姨”张双定只休息了不到四个小时,便早早抵达码头广场进行验货。她蹲坐在鲜花丛中,利落地摘去剑兰的多余叶片,将它们拢成一扎,在头尾两端系上红绳和橡皮筋……整套动作行云流水,速度之快让人惊叹。

定姨在整理剑兰。

定姨在整理剑兰。

“我做了这么久,当然很熟练啦!”定姨告诉南方+记者,她是1979年入行的,自从用扁担挑起第一筐鲜花,便与这门生意结下不解之缘,一干就是45年。这项工作虽然需要日复一日、起早贪黑的“捱”,但也为她带来了许多值得骄傲的时刻,例如在1980年,她就凭借在澳门挖到的“第一桶金”,建起了两层半的新楼房,这在当时并非易事。

作为近半个世纪以来,湾仔鲜花产业发展史的亲历者,定姨曾接受央视、澳门电视台、《澳门日报》等多家媒体的采访,但她并没有在记者面前展示这段“威水史”,而是骄傲地亮出了注明她姓名的船票。

澳门街市。

这几年,定姨的大部分工作已被儿媳接手,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往返于珠澳两地。“很多熟客在我这里买了几十年的花,变成‘老友记’。现在交通很方便,过去和他们聊聊天,我非常开心。”

定姨在摊位忙碌。

“一人卖花,全家出动。”湾仔多年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定姨二儿子何志峰眼中,“齐心协力”是湾仔鲜花产业欣欣向荣的制胜法宝之一,这门生意的经营多以家庭为单位,父母在辛苦劳作时,儿女都会主动帮忙,一家老小徜徉在花的海洋里,忙碌而温馨。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互帮互助的场景也延伸至村民的日常协作中。何志峰回忆,鲜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走的是航运,当一艘船停靠在澳门码头,村民们二十分钟就可以把足足三吨重的鲜花卸下来,干劲十足。“现在改成货车来运,但大家的团结是不会变的。”

02

新生代接力

巧用社交平台增加用户黏性

六年前,招少群的女儿在澳门开了一家25平方米的花店,一到节假日,顾客便络绎不绝,其中有不少还是母亲曾经的客人。从用花篮卖花,到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其间的艰辛不言而喻。每每想到家中几代人的“接力”,招少群总是很自豪。“这是一种传承,而且我的子女会越做越好。”她说。

上世纪90年代初,招少群的婆婆定居澳门,把小额贸易证传到了她的手里。 儿子出生才四十多天,她就扛起了卖花的重担。一开始并没有固定客源,只能赚取零星的生活费,但招少群还是坚持挑着扁担每天往返。“前面三年,我都在交学费学习。那段时间很累,空的篮子都有二十斤重,何况装满鲜花。”

1996年,招少群的摊位。

交了“学费”,招少群的生意很快就迎来了转机,有一家机构的负责人邀请她每周供应两批鲜花。这是招少群的第一位“大客”,谈到这位客人多年来的支持,她的眼眶霎时湿润了起来。三十年过去,招少群与这位客人仍然保持着深厚的情谊,闲暇时便一起出来喝早茶。

招少群(右一)与第一位“大客”近照。

招少群(右一)与第一位“大客”近照。

凭借诚信经营与花材质量过硬等要素,招少群的鲜花生意渐渐在澳门打开了新局面。不过她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不断在思考新点子。她发现澳门当地的一些风俗需要使用苏铁叶,便将苏铁叶根部的刺清理干净,方便人们握在手里,贴心的创意为她招徕了更多的顾客。

“从原来的散花到花束、盆栽,从普通的塑料袋到精致的包装,顾客的审美情趣在变,我们也应该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招少群儿子黄文达说,目前他在湾仔街道城市管理办的更新组工作,时常思考如何为“花公”“花婆”的批发零售项目提供更优质的一条龙服务。

开在澳门的花店。

在湾仔,“花三代”“花四代”还有许多,赖宝珍是其中一员。虽然她与家中长辈一样过着起早贪黑的生活,可每到夏天,她还是会留出一整个月的时间,暂别鲜花生意,为自己重新“充电”。

“花四代”赖宝珍。

“我会去旅行、跑步、学烹饪,我知道经过了这一个月,我会为客人带来更多新鲜的东西,而不仅仅是鲜花本身。”作为年轻一代,运营朋友圈、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拍摄精致的短视频,是赖宝珍增强顾客黏性的“拿手戏”。她在社交平台推出“每天认识一种花材”的知识分享,并实时介绍珠澳两地值得打卡的地点,俨然启用了“UP主”思维运营账号,为顾客提供更多更全的服务性信息。

赖宝珍在社交平台介绍花材。

除了几代“花公”“花婆”的勠力同心,湾仔街道也在努力擦亮“鲜花文化”名片。湾仔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晨介绍,近年来,湾仔街道围绕情侣路浪漫风情濠江观光带和港珠澳大桥旅游线,蓄力打造“逛花街、吃花饭、品花茶、游花轮、睡花房、赏烟花”六朵金花。“我们要塑造一站式文旅网红新热点,探索珠澳两地文旅产业发展新路径。”

【统筹】李培

【采写】南方+记者 戴雪晴

【拍摄/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冯颖妍 彭奕菲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