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学子探寻醒狮助传承,深植非遗入童心

南方+

为深入挖掘遂溪醒狮的历史渊源,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于寒假期间,广东医科大学遂声溪韵实践团来到了醒狮之乡——遂溪。在醒狮非遗传承人师傅李祖杰的带领下,实践团的成员们收获颇丰,并为小朋友们带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非遗文化小课堂。

基地走访

非遗文化的传承,一个民族的坚毅与守望。李祖杰师傅带着实践团成员们,首先讲解了遂溪醒狮保护传承基地的发展与成就。在这里,从1998年至今,基地培训传承人超过160人,不仅多次免费公益演出,而且国内外节目表演数不胜数,为国内甚至国外提供精美绝伦的醒狮套装。该基地在醒狮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承人们坚守醒狮文化,为非遗呼唤,让实践团成员们不禁心生敬佩与感慨。

李祖杰师傅正在接受采访。

当被问及对醒狮产生兴趣的原因,李祖杰师傅在采访中回忆道:“小时候,我经常骑在父亲的肩膀上去看舞狮表演。”李师傅认为,在没有手机玩具和电视的年代,对醒狮文化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周围环境的“氛围”。“氛围”来自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由衷的欣赏,是一种纯粹的感染力。为维护这种氛围感,传承人们守正创新,醒狮一代二代更新不迭,让醒狮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璀璨依旧。

李师傅带领实践团成员们参观醒狮制作基地,成员们更加能感受到醒狮技艺的艰难与繁琐。通过李师傅的讲解可知,醒狮的种类有很多,大类分刘、关、张三类,细分下去还有根据颜色、纹理等分类方法,而这些分类则是通过狮头来呈现,这也意味着一头醒狮最重要、最具区分度的部分就是狮头。而一个狮子头的制作共分成五个步骤,具体概括为:扎、铺、画、组和上油。虽说只有五步工艺,但一只高质量狮头成品需要花费二十天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产出。于此,实践团成员们不仅为栩栩如生的醒狮赞叹,更被艰苦卓绝的传承精神深深打动。

基地工作人员正在编制醒狮头筐。

非遗小课堂

为助力弘扬非遗文化,带动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并传承,实践团成员们在深入学习醒狮文化后,多次在遂溪县少年宫组织开展非遗趣味小课堂。在理论课堂上,实践团主讲人从醒狮的起源、种类、制作工艺、表演内容和传承五个方面,为小朋友们讲授醒狮文化。面对这陌生而又熟悉的悠久文化,小朋友们充满好奇,积极认真,在提问环节,他们跃跃欲试,争相发言。

在醒狮小课堂上,实践团成员们给小朋友们发了醒狮状的石膏,提供颜料与画笔,开展了小朋友们的醒狮手工艺制作小课堂。小朋友们拿着醒狮石膏在手中细细观察,纷纷开始创作起来。“小姐姐,你觉得这个狮子要怎么涂会更好看呀?”一名小女孩问道,似乎仍然在犹豫该怎么着色。感受到小女孩的纠结,成员们便耐心鼓励,并打开手机寻找醒狮图像,为女孩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当自己亲手创作的小醒狮作品完成时,小朋友们自豪不已,纷纷开心地向实践团的老师们展示自己的成品。

一名小女孩正在展示自己的醒狮作品。

实践调研

活动接近尾声,实践团成员们为了能够针对性发现更多关于醒狮传承的现存问题,改善相关非遗活动的活动方案,展开了醒狮非遗文化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本地人对醒狮的了解程度较高,且醒狮文化在当地的节假日及荣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虽然醒狮文化在遂溪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发展,但仍面临一些困境。如传承人才短缺、资金不足、传播途径有限等。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醒狮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宣传醒狮之乡 打造非遗IP

实践团成员设计的醒狮IP。

遂声溪韵实践团对接当地政府需求,携手结对合作通过观察醒狮特点,结合当代年轻人的兴趣,打破传统壁垒,设计出醒狮文创IP。文创醒狮IP,既能够保留民俗文化印象,也能够契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呈现给大众一个更加创新和生机勃勃的醒狮形象,以提升宣传推广醒狮文化的效果,助力醒狮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更加深入人心。

结语

通过此次实践探索,成员们更近距离地领会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直观感受到了传承非遗的不易与艰辛,更希望能够激发更多青少年对醒狮文化的兴趣和思考。遂声溪韵实践队成员也会继续涂抹青年实践活动的画卷,继续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注入新力量,为“双百行动”注入活力。

实践团成员在醒狮文化传承基地大合照。

【撰文】 郑月娥

编辑 陈明维
校对 梁飞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