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西新增“双一流”大学校区,将带来什么?| 湾区大学问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本文收录于专辑#湾区大学问#

又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落地广东!

今年起,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将陆续开展本硕博招生培养,规划在校生规模2万余人。

至此,广东有3所省外“双一流”建设大学校区。经过多年发展,这类校区已成为广东高校圈的一股“黑马”力量。

“双一流”入驻,为广东高等教育带来了什么变化?广东的吸引力在哪?

双向奔赴

北理工珠海校区其实是最早落地广东的省外“双一流”大学校区,始建于2000年,先后开展了硕士研究生、继续教育招生。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中关村校区。

北京理工大学是原创办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初建于1940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

办学至今,北理工曾走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等80余位院士,也曾创造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台大型天象仪等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作出了众多贡献。

同样落户广东的“牛校”,还有建于2002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这是首所进驻广东招收本科生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已有104年办学历史,1951年就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哈工大(深圳)的师资配备也足见其起点高:由20余位两院院士领衔,全职教师中99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近80%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近90%是国家及深圳市政府认定的各级高层次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图源:学校官微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图源:学校官微

在珠海,另一所“双一流”建设大学也十分受关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由独立学院北师大珠海分校转设而成,办学定位与校本部同水平、同标准。

2017年8月,广东省、珠海市、北京师范大学共同签署了《共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协议》;2019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北师大建设珠海校区。

这些大学抓住“风口”,带着“双一流”品牌和资源,落户广东这片产业与创新沃土,达成了共促发展的“双向奔赴”。

遍地开花

省外高校与广东携手,其实由来已久。

追溯到21世纪初,彼时的异地办学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一批研究生院在国内各大城市落地生根。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深圳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眼中的“香饽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早早来到深圳,满足了当时深圳在完成城市化发展、高科技转型后,对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急迫需求。

2001年起,清华大学先后创办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后来在两者基础上,拓展成立了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同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也决定入驻,与校本部差异化发展,服务广东经济发展。

制造业大市佛山,也吸引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加速布局——

北京科技大学顺德创新学院引入北科大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很快建立了50多个各类专业实验室、研究中心;

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创新学院立足佛山重点产业需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与校本部协调互补的学科体系。

佛山城市风光。

佛山城市风光。

合办研究院是更常见的形式。记者梳理,目前至少有24所“双一流”建设大学落户广东、与地方合建研究院,产出成绩亮眼。

其中,清华大学佛山先进制造研究院关注智能装备、智能制造等,落地仅三年就与100多家龙头企业建立关系,累计实现超5000万元总合同额,超20个院系与佛山单位签署横向技术合同。

“老牌”研究院们大多瞄准深圳、佛山、东莞等经济大区、产业大区,连续多年稳扎稳打。

中国人民大学于2002年建立了深圳研究院,为深圳的金融、经贸、法律等部门提供咨询服务,并举办国际性高水平学术讲座,提高深圳学术地位。

2007年,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落地东莞,建成3个院士工作站、9个研究中心、11个公共实验室,推动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由加工型迈向创造型。

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机遇引来了新一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新晋研究院释放出新的活力——

广州迎来湖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所设研究院分布在增城、黄埔、南沙等新区;

复旦大学入驻中山、武汉理工大学入驻韶关,“双一流”的眼光不局限于大市、强市;

医药类、农林类、师范类大学也青睐广东,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纷纷南下……

广东各地有需求,借力起跑;省外高校有资源,落地转化。可以说,双方长期携手之下,早已达成合作“默契”。

巨大增量

“双一流”建设高校南飞广东办学,究竟办得怎么样?

直观来看,这些大学在高考中的录取分数节节走高,释放出明显的吸引力。

哈工大(深圳)多次在同类高校排行榜拔得头筹或稳居前列。近五年,该校在理科/物理类的投档最低排位明显上升——从2019年的第3571位,持续上升至2023年的第2326位。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于2019年首年招生,理科最低投档排位是第25856位、文科是第7598位。经过4年发展,2023年的最低投档线大幅提升——物理类11453位,历史类1309位。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图源:学校官微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图源:学校官微

专注于硕博人才培养的研究生院也备受热捧。其中,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023年金融专业硕士的入围复试分数线就达到了369分,比国家线高出23分。

高分背后,有校区招生体量小带来的优势,但更关键的是“双一流”建设大学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广东强有力的产业经济基础,两相契合后形成了巨大增量。

利用区位优势和创新氛围,北师大珠海校区聚焦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创立未来教育学院,并将信息技术引入师范教育中,建有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短短几年就成为推动珠海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理工科大学,哈工大(深圳)与广东产业联系更是紧密。

其学科布局与深圳“20+8”产业集群形成呼应,建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等10个学院以及4个研究院。立足改革开放前沿,哈工大(深圳)发挥工科优势,孕育了一批独角兽企业和行业领头羊企业,60%以上的毕业生都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

即将到来的北理工珠海校区,又将带来什么?

毫无疑问,广东在当前推进“制造业当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中,最缺也最迫切需要的正是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双方一拍即合,优势互补,将大大激活广东教育生态,也将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能量。

南方+记者 姚昱旸 刘汉能

编辑 冯颖妍 彭奕菲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