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年味渐浓
说起年味就不得不提传统非遗美食
传统非遗美食品的不仅是舌尖上的味道
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这些美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今天,让我们来一趟“舌尖上的旅行”
感受惠阳非遗里的年味气息
黄金酥丸
黄金酥丸制作工艺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金酥丸是十大东江名菜之一,是客家九大碗的其中之一,曾亮相CCTV-2财经频道《生财有道》。
惠阳流传着这样的俚语:吃一个黄金酥丸,让人富贵;吃一盘黄金酥丸,让人销魂。因其色泽金黄,外观圆形,寓意富贵圆满,所以,逢年过节或是吉日喜事,黄金酥丸是必选菜肴。
客家酿豆腐
客家酿豆腐是东江传统风味名菜,也是客家饮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道传统菜品。
在惠阳,“客家酿豆腐”是节庆喜宴的必选佳肴,因其口感鲜嫩,色香鲜美,也成了客家人饭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传统菜品。
秋长八月豆
秋长八月豆是花生的一种,因春季播种,农历八月收成,故称八月豆。
秋长八月豆制作技艺在惠阳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具有壳薄、粒饱、味香、酥脆等特点,且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产品的各种营养成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也是馈赠佳友的土特产。
客家九大碗
“客家九大碗”的食材主要以鸡肉、鸭(鹅)肉、猪肉等肉菜为主,搭配时令蔬菜组合而成,没有特定菜式,以肉菜居多。之所以叫“九大碗”,是因为“九”字含吉祥之意,民间有“九九长寿”、“九子登科”、“天长地久(九)”等说法。
惠阳是客家人的聚居地,逢年过节或办喜事,尤其是置办酒席时,为了让客人们享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都会煮“九大碗”。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在自己的农家院或老围屋中,大家围坐四方桌(即“八仙桌”),品尝着地道的客家九大碗,开怀畅饮,欢声笑语,场面热闹非凡。
盐焗鸡
“盐焗鸡”是东江传统风味名菜,也是客家饮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食品。其独特的制法让鸡肉味香浓郁,色泽微黄,皮脆肉嫩,骨肉鲜香,风味诱人,惠阳至今仍然保留着逢年过节吃盐焗鸡的传统习俗。
客家娘酒
客家娘酒源远流长,已经成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喝娘酒是客家人的普遍习俗,到了喜庆节日,客家人更是喜欢拿娘酒来款宴宾朋。
客家人除了自饮娘酒外,还把它当作礼品。在婚礼中娘酒是女方回赠男方的礼品,俗称“送酒担”。日后如果媳妇生了孩子,婆家要备一壶娘酒、一只公鸡、一挂鞭炮,送往女方家里报喜。
客家咸鸡
客家咸鸡起源盛产海盐的惠阳淡水,最初是当地民众尤其是客家族群为了保存食物的无心之作,将鸡杀好用粗海盐腌制过夜,然后再将鸡蒸熟,放凉斩件食用。后来发现腌制产生了独特的风味,但因生腌的时间过长,生产效率不高,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就改良做法,将鸡煮熟后再进行腌制,这样既保留了咸鸡原有的风味,又提高了生产效率。
客家咸鸡味道咸香,盐腌肉食,可以冷食、蒸食、做汤菜或佐粥面食用,深受民众的喜爱。
客家喜粄
客家喜粄制作技艺,是以糯米、粘米为原料,加以黄糖、白糖调味,蒸制成绵软细腻、香甜可口的客家传统糕点的技艺。
传统喜粄有黄色、白色及红色三种颜色。喜粄不仅可作为日常食用,在重大节日和民俗活动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客家大笼粄
在惠阳淡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添丁家庭会邀请亲戚来家里吃饭“接灯”,饭后会把大笼粄切开两块,外加一个红包,装在一个袋子里作为回礼送给亲戚,也可将其作为外嫁女儿的回礼,希望女儿和女婿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和幸福。
到了正月二十,惠阳客家人称为“天穿日”,家里的妇女、老人早早起来煎甜粄,煎好后拿到房屋里的墙缝、钉眼等处抹上一点儿,叫做“补天穿”,期盼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国泰民安。
忘不掉的年味,断不了的乡愁
距离新春佳节愈发临近
团聚的期盼也愈发强烈
无论什么美食,与家人在一起都是好滋味
你逢年过节最中意的美食是什么呢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哦
来源:惠阳文旅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